汾河重获“新生”为太原城增添锦绣美景

让锦绣太原美景重现

《求是》杂志记者 张淑虹 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记者 赵 凝

清澈灵动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重获“新生”为太原城增添锦绣美景,也是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站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的“汾河晚渡”观景平台上极目远眺,东西山茵茵如黛,晋阳桥雄伟壮丽,河面波光粼粼,画舫古朴典雅,一幅秀美画卷尽收眼底。然而,汾河水也曾有过“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过去。正是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汾河重获“新生”,为太原城增添锦绣美景。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山西时多次谈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明确要求,为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山西人文历史景点_山西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_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山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开启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的新探索。出台《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等;坚持省级规划、市县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速推进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汾河生态补水……通过多措并举、系统施治,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部达到IV类,汾河谷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汾河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通过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山西全面完成汾河流域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在两岸栽植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草坪、地被、花卉、水生植物600万平方米。汾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也为鸟类提供了安居家园。据了解汾河重获“新生”为太原城增添锦绣美景,有紫鹭、斑嘴鸭、花凫、翠鸟等165种鸟类到这里栖息觅食,折射出汾河生态之变,更显现生态之美。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天然氧吧”、鸟类栖息的“天堂”,吸引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_山西人文历史景点_山西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图为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工程——望岳阁段全景。 太原市汾河景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西选取过去连接汾河两岸的渡口区域建成开放“汾河晚渡”景点,建设投运贯穿景区的滨河自行车道,形成集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景观长廊。汾河水畔,晋阳桥边,人们或悠然漫步,或潇洒骑行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尽享山环水抱、岸绿水清、文脉延续、人水相亲的充足绿色空间,母亲河真正成为了“幸福河”,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水”与“城”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在汾河治理过程中,山西注重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人文景观、历史底蕴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汾河传统文化,厚植城市底蕴,在太原汾河景区布设40余处文化景点,并在汾河太原段上建造了24座造型各异、气势宏伟的桥梁,从北到南,将太原整个城市联结贯通起来。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桥下商圈建筑各具特色,年老的桥古朴厚重,年轻的桥流光溢彩。这些跨汾大桥历史和现代相融,很多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山西人文历史景点_山西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_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山西陆续推出《“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治理举措实化细化,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确保汾河水质逐年向好,真正让绿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记者手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山西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汾河治,三晋兴。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让锦绣太原美景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