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迹——贵阳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出版发行

近日,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编著的又一部地域文化专著《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出版发行。该书一出版,就受到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认为这部书详细记录了贵阳市籍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和社会贡献。从这些个体的成长,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极大地丰厚了贵阳市“地方文化记忆库”,对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文历史属于人文社科吗_人文历史属于哪类书_历史属于人文吗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对宋树秀、龚克、向光、戴明贤、蒲国昌、尹光中、余未人、李宽定、刘雍、崔文玉、侯丹梅等11位贵阳市籍文化名人进行了专题访谈,并通过这些个体的生命叙事,较好地反映了贵州省和贵阳市区域文化史和文化发展脉络,是贵阳市文化发展的丰厚积淀,为贵州省和贵阳市文化事业发展留下了可贵的财富。”他还亲自为这部书作了序,他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进一步树立起贵阳的文化自觉,激发深层次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励更多的贵阳后生仰望星空,追求卓越,向往美好历史属于人文吗,协力争先……”

据悉,《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这部书在贵阳文化系列丛书《寻城迹》中排序第十卷,之前,已经出版了九卷。它们分别是:《寻城迹——贵阳名胜古迹》《寻城迹——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寻城迹——名人与贵阳》《寻城迹——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寻城迹——探秘贵阳地名》《寻城迹——贵阳好滋味》《寻城迹——文化乡愁之红色印迹》《寻城迹——文化乡愁之贵阳茶香》《寻城迹——贵阳文化遗产故事》。

据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贵阳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战国时代,贵阳属西南夷夜郎国,两汉时辖于牂牁郡,晋代属于晋乐,唐宋属于矩州,始建的顺元土城(今贵阳老城区),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明初,拆土城建石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贵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集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之贵阳一直是一座包容与开放的城市,明初屯军、清末移民、抗战内迁、南下西进、三线建设,一次一次的大迁徙,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大交流大发展。如此漫长的历史脉络,自然拥有众多“城迹”,于是,有了系列丛书第一卷《寻城迹——贵阳名胜古迹》。这一卷共记叙了60处贵阳的文物古迹,从文物保护角度看,它们都是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代表着贵阳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寺庙、古墓葬、古桥梁等,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意再现,是贵阳“川流不息”“和而不同”城市文化的精神凝集,向人们述说着贵阳曾经的辉煌。

由于贵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原因,贵阳呈现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彩特点,这也铸就了贵阳海纳百川的独特气质,创造了贵阳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第二卷《寻城迹——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从贵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了三十余项编撰成册。本卷详细记载了贵阳市独特的非遗项目,包括技艺、民族服饰、歌舞、传统戏剧等,这些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民族记忆背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贵阳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看到了贵阳历史文化的绚丽多姿。

人文历史属于哪类书_历史属于人文吗_人文历史属于人文社科吗

第三卷《寻城迹——名人与贵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与贵阳”,选取自明代王阳明至近现代20余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包括王阳明、徐弘祖(霞客)、谢三秀、田雯、周起谓(渔璜)、梁启超、姚华、朱启钤、叶圣陶、谢孝恩、蹇先艾、施蛰存、巴金、卢前、熊佛西等,他们当中无论是古人或今人,无论是外来人或贵阳人,他们汇聚于贵阳,生长于贵阳,对贵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部份“他与贵阳”,集选了当代黔籍名家戴明贤、刘学诛、王尧礼等人的20余篇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杨龙友、孔尚任、郑子伊、莫友芝、李端棻、朱启钤、姚茫父、徐悲鸿、鲁迅、周恩来,张学良、叶浅子、谢孝思、萧娴等历史名人与贵阳的奇闻轶事和对贵阳的认知感受。他们之中,或是地道的贵阳籍名人,如杨友龙、吴中蕃、郑子伊、莫友芝、李端棻、朱启钤、蹇先艾、谢六逸、姚茫父、谢孝思等,在他们心目中,贵阳是那样美好《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出版发行,家乡养育了他们,他们永怀感恩之心回报家乡贵阳;或是外籍历史名人,如王阳明、孔尚任、田雯,邹一桂、鲁迅、巴金、周恩来、张学良、徐悲鸿、吴鼎昌等人,他们将自己的情怀留在贵阳,推动贵州文化、贵阳文化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化名人眼里,贵阳总是有让他们着迷的地方,贵阳的古建筑就是其中之一。贵阳古建筑自然属于中国古建筑范畴,中国古建筑是足以让国人自豪的。但说到中国古建筑,自然不能忘记两个同贵阳相关连的人物和一个学术机构。这两个人就是朱启钤和梁思成。朱启钤是贵阳市开阳县双流镇人,自称“紫江(开阳古称)朱启钤”;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贵阳名人李端棻之外甥;一个学术机构即朱启钤亲手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也是营造学社的台柱子。这,即是《寻城迹》第四卷“贵阳建筑与贵阳人文”的启始文章。

人文历史属于哪类书_历史属于人文吗_人文历史属于人文社科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贵阳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矗立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参观、研究。2004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营造学社社员唯一健在者)罗哲文先生,以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身份实地考察了贵阳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和开阳马头寨。罗哲文认为,贵阳古建筑在建筑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在营造技艺上,手法古老,独具特色。

贵阳还有其他省会城市少见的建筑,即屯堡与营盘,黑神庙和宝王庙。屯堡和营盘为军事建筑,始建于明初,现在作为地名散见于贵阳各区(市、县)。黑神庙,也称忠烈宫、忠烈祠,祭祀的是唐代忠臣南霁云,因其身材魁梧面容黝黑被称为“黑神”,祭祠黑神的地方即俗称“黑神庙”。现在尚能看见的贵阳达德学校旧址前身即是贵阳黑神庙之一。宝王,原本是西周时周武王对进贡朱砂的部落首领敇封,后采朱砂者敬其为神灵,建专祠供奉。现存于开阳白马宝王庙,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宝王庙。贵阳建筑中还有堪称一绝的苗族高脚仓,它是贵阳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苗族群众勤劳和智慧的显现。

“贵阳作为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省会城市,首善之区,数百年来,从未更改。然而,贵阳一名却几经变化,丰富多彩。真可谓: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这是《话说贵阳》一文开头的一段文字,也是《寻城迹》第五卷“探秘贵阳地名”一书的第一篇文章。

地名更能表明一个地方的个性特色。竹王城、格洛格桑、黑羊箐、矩州、贵州、顺元城、省城,等等,都曾经是贵阳这座城市的名字,当真丰富多彩历史属于人文吗,也即是现在的贵阳。在第五卷中,把贵阳市域内的地名分为:山水文化与地名、红色文化与地名、土司文化与地名、军屯文化与地名、商贸文化与地名、宗教会馆文化与地名等几部份,每个地名都是一段贵阳历史、一个贵阳故事。

贵阳作为地名称谓,应该很早,明景泰初年(1450年),贵州宣慰使水东土司宋昂即写过《贵阳出征诗》。明隆庆三年(1569年),将程番府正式迁入省城并改名为贵阳府,贵阳即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称谓至今。时间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一晃三百六十余年过去了,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祖国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人间奇迹——长征。长征使贵州、贵阳再次名扬天下。1934年,国民党50万大军对苏区进行多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于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贵州转战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特别是召开了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航船才拨正了航向。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创下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曾三次经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白云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清镇市等地的五十四个乡镇,以“佯攻贵阳,声东击西”的战术,调虎离山,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军西进的战略转移。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地方,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处处战斗遗址、红军标语、红军烈士墓,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分难得。这就是第六卷《寻城迹——红色印迹》的主要内容。

历史属于人文吗_人文历史属于哪类书_人文历史属于人文社科吗

贵阳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缘于贵阳独特的地理位置。贵阳的独特还体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饮食上。民以食为天,吃是头等大事。不仅如此,在当今“千城一面”的时代,一地一城的特色饮食,传统菜肴才是真正的名片,更是留住乡愁的载体。在第七卷《寻城迹——贵阳好滋味》里,寻的是贵阳的好吃好喝,而这一款款独具特色的吃喝背后则是一则则动人的贵阳故事,是妈妈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平凡生活中最重最重的传承。

第七卷重点寻的是贵阳的“好吃”,贵阳的“好喝”在第八卷《寻城迹——贵阳茶香》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寻城迹——贵阳市文化名人口述史访谈》出版发行,除了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精神需求,于是茶成了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这已是不争的历史。而作为西南三省之一的贵州省会贵阳,原本是对中国茶极有贡献的地区,却长时间被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于是,第八卷《寻城迹——贵阳茶香》一书讲述了贵阳古茶树与唐代“茶神”陆羽的故事,茶马古道的故事,茶礼茶俗在贵阳民间的故事,贵阳两家贡茶的故事,名人与贵阳茶的故事,等等。总之,寻到了真正的贵阳茶。贵阳的茶,真香!

正当我们漫品贵阳“香茶”之际,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四十年,更是国人难忘的四十年。四十年来,贵阳市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正是贵阳市文旅局出版第九卷《寻城迹——贵阳文化遗产保护在路上》的主旨。在第九卷《寻城迹》里,我们看到了贵阳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十年,看到了一代代贵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情怀……

以上是对《寻城迹》系列丛书的基本介绍。翻开这些书,我们能真切体会到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精心策划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这些书每一部都是精品,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贵阳市文化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成长脉络,展示了贵阳市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感悟和体察,以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乡。

据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为了编辑出版这套《寻城迹》,他们已经忙碌了十余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采写了大量的文化作品,已经形成推动贵阳文化发展的系统工程。现在,他们把这个工程称为“寻脉工程”。

何为“寻脉”?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袁云龙有形象的比喻。他说:“面对贵阳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就像一个人面对一座大山,尽管早已在山下,天天望见它,亲近它,但要识其真面目,要感知它,了解它,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贵阳悠远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民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构成了庞大体量,与个人的年岁和阅历构不成平等对话,形不成相互卷顾。即使有所了解,也是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然而,这座大山不仅景色迷人,并且充满无限诱感历史属于人文吗,令人迫切地希望对此山进行全方位的探寻。探寻什么?就是探寻这座大山的脉,或者说对天天抬头可见的大山进行重新打量、重新感悟、重新发现,以景仰之心认真寻出这座大山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寻脉工程”的内涵,也是编辑出版《寻城迹》这套丛书的真正意义。当然,《寻城迹》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并没有结束,现在,他们又在筹备新的书卷,相信不久,又会有一部文化专著沉甸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