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对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经验和知识的凝练和概括。谚语是由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用简洁、形象、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道理的一种语言形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而谚语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义,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哲理蕴涵。谚语是语言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感召力的民间口头艺术。
谚语的起源
《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常见的农业谚语100句,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谚语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多少朝代兴衰更迭,多少历史事件此起彼落,这些都是产生谚语的丰厚基础。例如三国之后,有关三国的谚语就多达数十条,而且不少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万事倶备,只欠东风”、“黄忠七十不服老”、“说曹操,曹操就到”等等。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先民在对生活的认识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谚语的分类
谚语可以按照其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按照内容分,有农谚、商业谚语、人情谚语、节日谚语等。按形式分有两大类:一是复合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式组成的谚语;二是排比句组成的谚语。按表达方式分,有三种:一是顺口溜常见的农业谚语100句,这类谚语的结构与顺口溜相似;二是俗语,这类谚语是从口头流传的语言中直接筛选出来的;三是歇后语“谚语”的起源与发展,这类谚语是根据事物特性创作出来的。
谚语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豪放,或委婉,或粗犷,或含蓄,表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
2、内容丰富、广泛。从农业到工业,从政治到社会生活常见的农业谚语100句“谚语”的起源与发展,从天文到地理,从哲学到艺术都有谚语的踪迹。
3、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和诗意。
4、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幽默风趣。谚语大多以浅显的比喻、夸张等手法,妙趣横生地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民间谚语的价值和作用
谚语是从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通过谚语可以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智慧和哲理,还可以掌握许多有用的知识,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
同时,谚语又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经验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时,谚语也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