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年度成果展在京开幕
//
你知道中国四大名绣分别是哪些吗?
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的风土民俗孕育出多样的刺绣风格
苏绣、蜀绣、湘绣、粤绣……
或清雅秀丽,或自然拙朴,或色彩明艳
而粤绣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刺绣工艺之一色彩稠丽热烈、布局饱满
其背后是广东人民
数千年来的群体记忆与智慧凝结
近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年度成果展——“文化之美·绣色可观”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完成展出,展览由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办,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支持。为期15天的展期中,展览在寒冷的北方冬天,为观众带来丝缕南国丽色。
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年度成果展在京开幕,起源于唐代。它针法多变中国非遗馆,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与其他四大名绣不同,粤绣绣的皆是岭南风物、四时光景,尤其是表现岭南特有的果木如荔枝、木棉花等,画面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之美·绣色可观”粤绣年度成果展集体展出了粤绣(潮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国家级)、孙庆先(国家级)、李淑英、宋忠勉,粤绣(广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少芳(国家级)、梁秀玲,粤绣(珠绣)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的经典作品,更有唐志茹、詹惠娜、龙素玲、刘晓燕等17位非遗传承人的上百件创新粤绣作品悉数亮相。展览通过粤绣工艺科普、大师经典作品、新生代传承人创新作品与VR数字艺术作品几个板块的集合展示,带领观众体验从传统走向未来的粤绣艺术。
展览现场,记者看到,粤绣口罩展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展区空间格局造型独特,设计取自位于今广东省潮州市韩江下游龙湖古寨中的方伯第,展出了146件粤绣创新作品。这些作品以口罩为载体,以粤绣工艺为手段,不拘泥传统纹样、针法、材质的作品,体现了传承人们对传统创作思路的突破和对生活的多彩感悟。
吴氏京绣第五代传承人刘晓燕在现场介绍了她所参展的动植物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由刘晓燕精心设计、亲手制作。刘晓燕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年度成果展在京开幕,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北京工艺美术大赛奖项,致力于结合当下国潮风尚,研发京绣产品,开展非遗宣传及传承教学等活动。
“这件作品创作于疫情期间,采用了松树的元素,寓意着我们要用坚韧的精神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去和疫情做抗争,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面对困难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怀着这样的心情,制作了一系列动植物作品,也是希望用口罩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形式,展望新生活,希望我们疫情后的生活可以更美绽放”她说。
刘晓燕介绍中国非遗馆,“文化之美·绣色可观”粤绣年度成果展粤绣口罩展区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在疫情刚结束的时期,用口罩的形式反思疫情、回顾当下,在传统的技艺上打破口罩常规设计,是一次创新尝试。疫情的困境不会切断人们对未来的向往,荟萃祖辈智慧的粤绣技艺也将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之美·绣色可观”粤绣年度成果展内,还特别设立了VR 数字展区。作品《祠堂香火》将虚拟现实技术、代码生成艺术创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教育。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进入虚拟沉浸的粤绣“元宇宙”世界,亲身体验热烈的岭南特色文化氛围,并走入澄澈通透的数字岭南祠堂空间,开启一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虚拟旅行中国非遗馆,从而唤起心中对粤绣,对非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憧憬。
彩线、珠串、线轴、绣片、金卷、网布、金银线、绒线的艺术化应用与精美的粤绣作品和VR数字艺术作品一起,在空间中穿梭交织出二零二三的“绣色”,这片绣色扎根传统土壤,并会永远与时俱进向未来。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文化之美·绣色可观”粤绣年度成果展,是对2021年以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项目组与粤绣传承人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实践,更是对非遗所能引领的美好生活的大胆畅想,为观众带来一场异彩纷呈的粤绣非遗之旅。
据了解,目前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位于五层展厅的基本陈列“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预展,以及位于一层的“新征程 新工艺”——第六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暨新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邀请展等展览也全面上新,感兴趣的读者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预约参观,一睹为快。
文/宋晓燕 图/夏波光
来自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