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传”不求“全”,而是期待其普及
曾经因为一次大促活动买到了一本《吴宓诗集》,通过那本诗集了解到了陈寅恪先生,后来又认识了几位喜读历史的朋友,他们每每提到陈寅恪先生都会推崇备至,受他们的影响,我也渐渐接触到了一些有关陈寅恪的书和故事。
陈寅恪先生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他曾写下“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的诗句国学代表人物“小传”不求“全”,而是期待其普及,也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的警句。
有人评价他是“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在那个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碰撞的年代,陈寅恪先生做到了“不古不今”,他研读史书,为柳如是立传,而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便与厉麟似等多位留德学人一同研习国学。
国学,这个定义可以很大,大到涵括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的文化与学术,但及至近代,一般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国学代表人物,与“西学”相对而言。也有论者指出:“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
我有时不禁会想,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连自己国家的国学都不注重,那可真是一件令人觉得既遗憾又气愤的事情。
这本书正是《清华国学人物小传》,其中收录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漱溟、李济这六位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特点。在这本书的序中这样一段话——“小传”不求“全”,而是期待能其普及、宣传之效用,让清华国学研究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清华国学研究的传统当中。
(对此我想感叹的是……这是我想加入就能加入的吗呜呜呜)
清华大学已是国内的顶流大学,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这些不必我多言,我也同样衷心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国学研究的行列中去,如果能去清华或者北大那就更好不过了。
但与此同时国学代表人物,我想对于身为普通人的我,或者像我这样此生大概率与清华无缘的人来讲,国学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这些曾经的国学大师们也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
正是因为他们严谨治学,钻研学术,才使今日之我们有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参考,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于国学研究的执着与坚持,才不至于使国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被彻底摧毁。
阅读这本书,了解这些先生们的生平,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国学的过去与未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意义非凡。
依旧如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诗一般——“文章我自甘沦落“小传”不求“全”,而是期待其普及,不觅封侯但觅诗。”
人生在世,总要有些精神上的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