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 第28期 2 0 0 7年 1 0月 山 西 建 筑 兀 瓜E V01.33No.28 Oct. 2007 ·65 · 文章编号 :1009.6825(2007)28.0065.02 建筑 艺术 的欣赏方法 李靖红 陈春玲 摘 要:指出建筑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在论述了艺术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 动及艺术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辩证地、批判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艺术,审美,欣赏 中图分类号:TU一87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创造生活呈现出的一种 生产形态,也是人类以心灵观察世界呈现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说生产形态就是指艺术的创造,意识形态就是指艺术的审美。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心 灵渴求和精神需要。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艺术表 现形式。建筑也是其中一种古老的艺术,常常被人们誉为“石头 的史诗”、“凝固的音乐【lj”。建筑在为人类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 空间的同时,也在为人类创造着美的精神生活。特别在我国当今 社会已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精 神生活。
所以,人们不但要创造生活,还要享受生活。这样对于 人们来说,学会欣赏周围、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具有 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艺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当代接受美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承认艺术欣赏也 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艺术家不但创造了艺术作品,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情感,同时 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通过自己再创 造的欣赏过程,一方面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另一方面实现了艺术 作品的审美价值,升华了创作者的情感价值。所以,艺术欣赏和 艺术创作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欣赏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延 续和深化。但是,艺术欣赏的创造性并不是漫无边际随意展开的, 而必须是建立在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意象”基础之上的。 图 1 朗番教堂 同样,建筑艺术的欣赏也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如法国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几乎没有一个平直的墙 体,全是弯曲扭动的墙面。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勒氏解释说“这是 人和上帝对话的场所,我把它当作形式领域的听觉器官一样柔 软”(见图 1)。这些联想生动形象而又不是随心所欲的,不但自己 获得了审美愉悦,而且升华了勒氏最初的创作理念,使得教堂的 形象更加丰富生动,意蕴更加隽永。
2 艺术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2.1 审美感觉 审美感觉就是艺术品外在形态对人体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 刺激,进而唤起人们初步的审美冲动。“色美以感 目、音美以感 耳、意美以感心”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属于空间艺术的建筑、雕 塑和绘画的形状、大小、比例、色彩、肌理等对人的刺激,首先是视 觉和触觉感觉,进而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开始欣赏过程。 2.2 审美理知 因为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 以审美理知是在欣赏者对艺术品表面形象的感觉上,运用理性和 知性探究艺术品的深层意蕴第33卷第28期: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把欣赏活动推向新的层次。这就要 求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作为进一步理性探求的知识 基础。 2.3 审美心象 审美心象一方面是欣赏者借助再创造的想象力、联想力使情 感移人艺术作品,同时艺术作品中物态化的“意象”也发生转移, 成为欣赏者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欣赏者和艺术品, 即审美主体的心境和审美客体的意象相复合的、复杂的、矛盾的 心理状态——心象,从而达到艺术欣赏活动的高潮。所以,不同 的欣赏者对于同样的艺术作品,由于个体生活感受和文化素质的 差异,对其感受和评价也不同。 2.4 审 美共鸣 审美共鸣是欣赏者的心理感受与艺术品的“质和谐结构”同 构,即在审美心象的基础上,艺术作品的意蕴被欣赏者评价、承认 和接受,并与欣赏者移人艺术作品的情感相一致、相统一,和谐振 On in DAN Gong-shui :This paper used by from the sym of ,color and ,and out that paY to and ,~tlgar sym bol,in order to more sym bolic and make art sym bol of more . Key words:,art image,, 收藕 日期:2006.05.18 作者简介:李靖红(1976.),男,硕士,助教,河南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陈春玲(1966.),女,工程师,河南省周口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河南 周口 维普资讯 . . 第33卷 28 山 西 建 筑66 2 0 0 7 1 0 · · 年 月 K 。
“ 颤,使欣赏者产生了“与我(G0作者)心有戚戚焉”的感受——即达 到了“共鸣”的境界。 审美感觉只是对于审美对象表层内容的心理感受,而审美理 知则是对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探知的心理活动。审美心象是欣 赏者精神再创造的欣赏过程,带有强烈的主观的想象、情感和幻 觉的色彩。审美共鸣是审美心象的结果,是对先前形成的综合的 审美预备情绪的评价和接受,是审美主体在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 得到的精神报偿。 3 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3.1 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建筑艺术欣赏 1)从社会历史方面去欣赏。古埃及吉萨的三个金字塔建于公 元前3 000纪中叶(见图2),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形成了一个 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世界建筑的七大奇 迹之一。 图 2 金字塔 2)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欣赏。古埃及信奉原始的拜物教,相信 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并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3 000年后 可以复生,所以特别重视建造陵墓。皇帝把 自己宣扬为自然神, 自然地把陵墓赋予高山的典型特征,希望自己死后仍然主宰着世 界,并期待着再生。 3)从建筑技术上去欣赏。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卓 越的施工技术:石块之间贴合非常严密,连一个极薄的刀片都插 不进去;如何建成如此精确的正三棱锥形金字塔及 250多万块重 达 2.5 t的石块到底是如何施工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4)从情感判断去欣赏。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对建 筑艺术及其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和无尽血汗 的结晶,被称为劳动人民的纪念碑。 5)从艺术构思及表现形式去欣赏。吉萨金字塔采用天然的 石灰石为材料对建筑的鉴赏,摆脱了对木建筑的模仿,与纪念性建筑的性质相 吻合,象征着永恒,极富于表现力。 三座金字塔都采用正三棱锥简洁的几何形式对建筑的鉴赏,方正平直,交 接简单,既符合石材的特点,也符合纪念性建筑的要求。在金字 塔的人口及内部处理上,也采用了空间序列和明暗开阖的对比与 变化的处理手法,渲染了强烈的宗教气氛。在外部形象上,哈佛 拉金字塔也与人口处的狮身人面像(高20 m,长约46 m)形成高 低和形状(方锥形和圆形)的对比,并富于象征意义。在外部环境 上,在自云黄沙之间矗立着三座雄伟的金字塔,在沙漠强烈的阳 光下第33卷第28期: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白色的石灰石金字塔塔身,煜煜生辉,煞是壮观。它们与尼 罗河的风光十分协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同其壮阔。 3.2 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建筑艺术欣赏 任何艺术品都是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都是“意象”的物态 化,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艺术也同样如此。建筑物首先呈现 在人们面前的是它的外部形象 ,比如建筑的外轮廓 、建筑的各个 部分及细部装饰。
良好的建筑形象,首先应当是美观的,一般应 当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但是一个 美观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思想意识等多方 面的深层意蕴。因此人们在欣赏建筑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建 筑外部的“形”,还要领略到蕴含在建筑中的“意”,即意象。 3.3 辨证地、批判地欣赏建筑艺术 如今 ,对于建筑的评论对建筑的鉴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由于人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所 以要用辩证的、批判的观点对建筑作品进行欣赏。 美国建筑大师密斯 ·凡·德·罗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 宅,它的外墙都是玻璃,中央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里面布置着厕 所、浴室和机械设备,主人睡觉、起居、做饭、进餐都在四周通敞的 大空间里。这个住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何况让一个单身的女 医生住在里面。所以,房子还没完工,这位女医生就已经同密斯 吵翻了。范斯沃斯住宅没有很好地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不能不 说是这个设计的一个缺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密 斯运用钢和玻璃这样现代的物质材料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并且 对这座建筑的细部构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把它做成了一个非常 细致考究的亮晶晶的玻璃盒子,一反传统建筑单凋枯燥的样式,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处处折射着工业文明的成就和时代的精 神,同时阐释了他“一统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现代建筑的空间理 论。
这恰恰是这个建筑的更可贵之处,成为第二次大战后现代建 筑的范例之一,正所谓“瑕不掩玉”。 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建筑艺术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综合 地、理性地、知性地分析建筑的各方面因素,既要全面地看问题, 又要抓住重点,注重建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这样才 能对建筑艺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4 结语 艺术欣赏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现实 和联想、个体和社会以及意识和经验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而产生的复杂的生理现象和心理过程。在这里只是提出了关 于建筑艺术欣赏的一般原则。可以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 次”是指审美的着人点,“辩证地与批判地”是指审美的指导原则。 另外“从不同角度”和“从不同层次”进行艺术欣赏并不是截然分 开的,而是在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过程中平行或交错展开的。 参考文献 : [1]陈志华.北窗杂记[M].郑州:河南科技 出版社,2004.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二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M 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1. [5]孙美兰.艺术概论I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of art LI Jing-hong CHEN Chun-ling : art is to ’S life and is by and .The comeS up with the prin— of multi—,multi— and on of art 013 the base of that of art is also kind of of art and of the of art in this Key words: art,,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