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名城保护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保护重要方向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名城保护研究小组

编者按:行而不辍,守正创新,进入新时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翻开了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名城保护的重要方向,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

群策群力实现北京名城保护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在此背景下,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名城保护的重要方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

一、多方向探索名城保护新路径

2012年初,为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内涵外延,建立对内对外交流渠道,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统筹开展了西城区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海淀区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区老城仁义胡同四个名城保护试点工作。

四个试点规划研究工作均由北规院牵头完成,其中,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了对中轴线遗产的感知;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保护规划探索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时空关联研究方法,提升了文化遗产价值和史迹群影响力,市级文保单位贝家花园后被公布为北京市首批革命文物;水峪村成功入选201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仁义胡同开展了环境整治及挂牌工作。

2013年至2016年,在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的组织下,北规院牵头开展了北京西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与保护工作,对系统支撑三条文化带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2014年,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组织下,北规院推动成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先后开展了院落公共空间提升、菜市场升级、北京国际设计周朝阳门分会场“为人民设计”主题活动、社区微花园营造、橱窗提升、微空间改造等系列工作。

谈及这一系列工作思路,北规院科技委副总规划师冯斐菲2019年在一次《从规划师到责任规划师》的主题访谈中表示,最开始并没有从空间入手,而是从人文入手。“我们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居民工作,做口述史、讲座、沙龙,一个目的就是给居民讲老北京的故事,另一个目的就是一起制定社区公约。接下来才开始做我们更擅长的工作,即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

北规院与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动建立了“社区培育基金”,成为国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专项基金,图为2018年7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基金成立揭牌仪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为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2015年至2016年,北规院开展了《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南窖村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实现了保护规划与村庄发展规划的统一,此后又陆续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指南》《传统村落一村一表一图》《北京市村庄规划导则》等。

“要加强对村庄文化的传承。很多村庄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不但是川底下、灵水、琉璃渠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就是很多一般的村庄也都有值得传承和保护的文化。”北规院副院长何芩在2016年的《美丽乡村》访谈中这样说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15年12月17日,南窖村保护规划项目组开展规划进村庄宣讲活动

二、新总规掀开名城保护新篇章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规划将“旧城”改称为“老城”,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对历史积淀的尊重。批复中“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的指示要求,更作为统领贯穿核心区控规编制全过程。

2017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一级巡视员(时任北规院院长)施卫良在一次《谱写“中国梦”之北京篇章》访谈中谈到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保护重要方向,将以前惯用的“旧城”调整为“老城”,主要是想避免大家对旧城的误解,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传承和保护。“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延续,也寓意着以此为起点指向未来的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中的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不仅将保护层次由老城、中心城区、市域拓展至京津冀,更在重点保护老城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山五园地区,还提出“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自此,北京中轴线保护驶入“快车道”。2011年,早在中轴线开展申遗工作之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规院就积极开展了《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的编制,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中。

2018年至2021年,为配合中轴线申遗保护,北规院相继牵头编制完成《北京中轴线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计划,搭建了一整套以实施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并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有力推动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7年底,市政府组织启动核心区控规编制工作,北规院作为编制工作技术平台,统筹21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协助开设市级规划公示展厅和32个居民家门口的规划方案公示“微展厅”,并支撑规划上报工作。

2020年8月,核心区控规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批复指出“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要深刻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把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和治理‘大城市病’结合起来,推动政务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老城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相互促进,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名城保护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和要求,成为首都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政务保障、老城保护与民生改善是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三大核心任务,核心区控规把突出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和突出民生改善工作两条最重要的要求有机统筹起来,并充分把握北京老城保护更新的特点,构建起政务保障、老城保护与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新发展格局。”2021年,北规院院长石晓冬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在保护更新中发展》一文中提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三、机构改革加强名城保护技术支撑

早在2014年12月,为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与国内外各相关领域部门机构的交流合作,在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的支持下,北规院研究拟设立“北京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中心”。2017年10月26日,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于11月2日启动编制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行动方略,标志着名城中心正式启动工作。

“名城中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面向全世界的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咨询智库机构。她的样板应该是哈佛大学的费正清研究所。”这是北规院原副院长马良伟对名城中心发展目标的寄语。 名城中心作为院首个成立的研究交流平台,也为智库型科研事业单位的建设探索了实施路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19年4月11日,北规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2021年2月4日,为做实做强首规委办,市委编办批准北规院增设首都功能规划所、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并核定了编制和领导职数。3月5日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保护重要方向,经院党委研究,正式设立首都功能规划所、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9月15日,市委编委印发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明确了两所承担的工作职能。2022年2月11日,院党委下发通知,明确了两所的人员和干部配备。

两所的成立调整优化了组织机构,加强了对首规委办及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的技术支撑。

四、法规修订助力名城保护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19年7月,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的组织下,北规院牵头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至2021年1月21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全票赞成通过。新《条例》以“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为重点,构筑名城保护治理体系,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利用新要求,开启了名城保护的新时代。

“新版《条例》的颁布是内在保护治理逻辑的转变,凸显政府、社会和个人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平衡与统一,形成了全市域、全社会、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的保护创新理念。”北规院叶楠和刘健在2021年发表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开启名城保护新征程》一文中这样评价。

2021年至2022年,在北京名城委办公室的组织下,北规院深入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工作,相继实施历史建筑示范挂牌、编制《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等。

2022年4月,在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和北京规划学会的支持下,北规院与市教科院合作推进“名城教育创新实践”有关工作。名城保护领域专家将携手教育领域专家和一线老师,广泛开展“名城保护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心里种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种子。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

2022年8月22日,北规院规划师参加由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共同组织的中小学特级教师行走中轴线活动

结语

从始于20世纪50年代首都建设时期对历史城市保护的探索,到世纪之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制度持续健全,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北规院几代人始终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牢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首都的职责,行而不辍,守正创新,在京华大地上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用实际行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系北规院名城保护研究小组,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规划的“城事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对首都城乡规划建设重要成果开展回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