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物;故事;应用;新目标
打造高效n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和途径,也能够体现教师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人物及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历史人物及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一、初中历史导学的方法
初中历史导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文化情境导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历史老师通过引进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知识,包括本课的历史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等。其次是娱乐情境教学策略。这是指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例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以娱乐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最后是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主要是指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当作教学的目标,这样会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不会感到畏惧。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社政老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安排学生模拟“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几个阶段”的历史情境,激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模拟,能够快速掌握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这样的历史导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初中历史导学对于学生学习历史非常有帮助。
二、初中历史人物及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导学过程中融入历史人物及故事,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提前进行备课,应当注意必须要协调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有效时间,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现在很多老师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自己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故事,也就是说没有搞清楚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而教师又应当为学生补充些什么。因此,初中历史老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及时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问题,能够将问题在上课前及时进行备课,融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及时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在学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世界的影响:首先,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分离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其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2)对欧洲的影响:首先,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其次,引发了“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欧洲市场上黄金白银的价格下降,物价上涨;最后,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新航路开辟的含义为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迪亚士、哥伦布那种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才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再如,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创建帝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其施政模式影响至今;汉武帝一道“推恩令”把他曾祖刘邦分封的诸侯国逐一消灭,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派卫青、霍去病等远征大漠,奠定了中华国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深远;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服、汉话,全面推行汉文化,是历代皇帝中学习汉文化的榜样;隋炀帝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朱元璋建立庞大的特务机构,废丞相,提高了皇帝的权力,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如明世宗、神宗不理朝政,国家机器依然运转正常。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学习,再去掌握相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来,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节操和伟大精神,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2
佘太君:或称折太君,名赛花,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曾祖父曾任后唐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十里)刺史,隶属李克用;祖父折从阮,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据清代兵部尚书毕沅《吴中金石记折克行碑》中记载: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县孤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折太君即是历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后来说书人以讹传讹,用了同音字所致。
十二寡妇
多年来在准格尔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十二寡妇在十二连城曾经各守一城的传说。这传说中所说的十二寡妇,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杨家将》里征西的十二寡妇。
《杨家将》里说,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忠勇的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一举击败西夏大军,班师回朝。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
大佘太的传说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3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2016年初中历史人物故事范文及故事在初中课堂中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2016年初中历史人物故事范文及故事在初中课堂中的运用,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历史故事教学
现阶段由于受到历史课程的本质属性影响,历史课程内容一般单调乏味,年代、时间、地点、影响等就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害怕的关键点。学生容易记混时间、地点。主要原因还是历史课程的内容繁杂,教学资源单一、枯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再加上受当前的教育制度和高考的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灵活性教学。因此,就要我们老师大胆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鼓励教学创新。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含义
所谓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中根据课堂要学习的内容,精选经典历史典故和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授教学知识。实质上这种教学方法也属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教学,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物情景、事件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二、合理借助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分值小的原因,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的投入度不够。这就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再加上传统上历史教学模式单一,缺少灵活性,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由于历史课堂的特点是故事叙述性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历史故事给课堂教学添加色彩,提高课堂感染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1)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精选一些历史典故和片段,给学生穿插讲解,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故事,渲染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悬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对历史知识的狂热追求。例如,我们学习明清朝代的文化时,我们老师就可以借助历史典故。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故事片段来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故事里的人物,合作对话。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当时人物存在的社会背景和情感态度,更好地模仿人物,模仿情景对话。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欣赏能力,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2)精心选择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 很多历史教学之所以很难推进,根本上还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投入时间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来精选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然后优选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充实课堂。同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解这些故事,慢慢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近代抗日战争时,可以优选当时的一些英雄抗日人物故事进行讲解,通过这些传奇人物,英勇抗敌、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3)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电影,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题材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例如,我们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就可以选择一些剪辑好的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或者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那些伟人是如何的勇敢、改变社会、改变国家的命运,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艰苦精神。从而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教师也可以有效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5
问题之一,是在我国电影史上,历史片并未真的发达繁荣,繁荣发达的其实是古装片。若把古装片全当作历史片,很可能大错,例如《西厢记》,就只是虚构的戏剧传奇,而非真实历史故事;更不用说,神话或武侠剧中的人物也着古装,但其故事和人物与历史并无关联。古装片把历史、传奇、神话和武侠剧一锅煮了,把它们统统当作历史的前尘往事,那只能表明,对历史的理解尚处于原始阶段,只看重“古装”的历史包袱皮,而不看重历史内容的真确性。电影人把古装当作魔术师的幕布,对历史玩李代桃僵,如此消费决定生产,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是电影初级阶段症候。鲁迅先生批评《三国演义》写曹操之奸、刘备之忠、诸葛之智概念化,而读者和观众偏偏对此简单化形象如醉如痴,有什么办法?
问题之二,是当代影坛不断有人挑战观众的消费心理习惯,试图对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作出新诠释,试作艺术提升,结果却不很如人意,有些叫座但不叫好,有些则干脆既不叫座又不叫好。从十几年前的的《秦颂》《荆轲刺秦王》到近几年的《孔子》《赤壁》《赵氏孤儿》《鸿门宴传奇》《王的盛宴》,票房口碑俱佳者如凤毛麟角。这有消费方面的原因,如观众受既定的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片品味,电影作者轻易随性挑战观众的意识形态及其审美习惯,结果是观众不满,于是不买账。更深一层,部分观众或许患有遗传性“历史痴呆症”(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证),迫于环境压力及时髦风尚,一些人只活在当下,既不前瞻也不后顾,冷落历史片甚至漠视历史,又有啥办法?
问题之三,历史片不如人意,当然也有生产创作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电影生产者对历史、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片缺乏确解、深思、卓识和创意,一些作者恐怕是错会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哲理,当真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乱抹胭脂。例如《王的盛宴》,作者让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句核心台词确实聪明伶俐,用于刘邦的生平概述或许也还合适,问题是作者让影片围绕刘邦内心的深度恐惧即自我观照展开,让刘邦沉浸于梦魇,甚至干脆出声呼喊“梦魇呀,有鬼呀”,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草莽枭雄变成了21世纪的文艺青年,其小资情调未免让人难以消化。刘邦作为侥幸获胜的赌徒,杀人害命是家常便饭,对付或明显或潜在或纯属臆想出来的争权劲敌,很难想象他会噩梦连连喋喋不休。“彼可取而代之”一说足以证明,刘邦的理想不过是胜者为王,而其为王之道亦不过是对前人的文化复制。至于刘邦晚年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那是纯粹个人心理层面的事,把杀韩信这幕历史大戏归因于刘邦心理恐惧的梦魇,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演绎这场人造梦魇历史剧,把萧何、韩信等著名历史人物弄得面目模糊,更不考虑张良为什么“不再和刘邦玩”,难怪观众对影片的共鸣不那么强烈。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6
经过几年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摸索我身边的历史人物故事,我也发现,在历史课堂上讲好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而且讲好历史故事,也更加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好故事符合“以学定教”的要求
历史丰富多彩,充满着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学生很可能喜欢历史,又很可能不喜欢历史课,这一点值得教师反复摸索和总结。很多中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相对过于严肃,怀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耐着性子听讲、识记。这恰恰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原则。所以,历史课的教学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卢梭在《爱弥尔》里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曾说:“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们都在说要“以学定教”,即教什么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历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爱学历史,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教师应该多讲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把历史课变得好听、好记、好学。
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其中许多人物故事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涉猎,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补充和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历史大事件较多,通过学习战争故事和国家建立及发展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实,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九年级世界史部分更多地展现人类发展的历程,通过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展国际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历史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也不一样。历史故事也可以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无论学习能力如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都会有所提高。
二、好故事是好的教学素材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又具体的。对历史教学内容做好选择,是每一个历史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完成的备课任务。所选的教学素材,要通过基本历史史实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必须具体而典型。好的历史故事就是典型。历史故事,既具体形象,又鲜活生动。通过故事细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启发。教师精选历史故事,无论是用于开场导入,还是过程中补充说明,通过鲜活的讲述,都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思考历史。
比如,在工业革命的课堂教学中,“一脚踢出来的珍妮机”这则故事可以用于导入,也顺理成章地介绍了珍妮机的发明。通过学习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故事,学生既能学到基础历史知识,又能充分体会到发明家们追求创新、不懈努力的精神。再比如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既能感知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人物,又能充分理解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
三、好故事是调节历史课堂氛围的金钥匙
肖川教授在《对历史教学的建议》一文中就指出,“如果历史学习只是记忆一些事件发生的年代、地点、人物,而不是去发现人类文明的足迹,去在我们的心中再现前人的生活样式,历史学习就将是枯燥乏味的,也是不能真正丰富学习者的内心世界的。”因此,想要打破历史课堂严肃的氛围,打动人心,好的历史故事就是金钥匙。
历史充满偶然性,例如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哥伦布,事先并不知道前方海路多么凶险,更不知道自己的航海之行对世界历史将产生什么影响,他只是抱着不怕死的精神,勇往直前。哥伦布义无反顾地率领船队在茫茫的大西洋上“向西前进”,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却坚信自己到达的地方是亚洲的印度,并称当地居民印第安人,意为印度居民。这段历史虽带着幽默色彩,学生却能更加理解史实的重要性。一个没有被神化的哥伦布,他的历史功绩谁也不能抹杀。好故事既能增加历史的可触摸感、真实感,也可以增加历史人物的亲切感,增加史实的吸引力。
四、好故事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谈到教学关系时说,学生有一种“向师性”,学生都有趋向教师、接近教师,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虽然中学生的向师性在逐渐减弱,但是对善于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的喜爱程度一定不低。学生喜欢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继而喜欢历史课堂,喜欢历史学科的学习,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再调皮的学生也会乐于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