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出世入世,你知道吗?!(建议收藏)

【题目】出世与入世①“入世”与“出世” ,这是两个古老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道数和佛教的经典教义里,原指两种截然不同的、 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方式。 所谓“入世” ,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 得失、 利害、 成败、 对错等作为处世行事、 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 不过一个人入世太深,也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限于现实,圆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使当局者迷惑,难以成就大的作为。 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②所谓“出世” ,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 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③佛教与道教都认为:“出世”即道入空门、 清心寡欲、 万事皆空,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出世入世哲学,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我的解脱。而“入世“正好与之相反,即积极步入尘世、 追求名利、 弘扬文化、 提倡享受人生,入世的终极目标就在于渡人。

④其实“入世”和“出世”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矛盾的,在某种情况下它们两者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 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 古人说“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 ”入世重人事,出世重“天道” ;入世讲文饰,出世求“自然” ;入世主张刚健有力,出世则倡导卑弱无争;入世强调个人对家族、 国家的责任,出世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换言之,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两种心理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⑤入世包含激发动机、 实现目标、 满足需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 看淡目标、 顺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 出世比入世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因为出世包含知足常乐的思想,道家、 佛家都推崇这种出世精神。 入世比出世有更高的自尊心、得失心和荣誉感;入世更具外向性、 随和性、 意识性和开放性,因为入世意味着投入社会,努力获取新信息取得他人的支持,把自己的工作、 事业做好。⑥如果一个人的入世心理强于出世心理,那么他就具有拼搏精神和积极追求目标的进取精神。 反之则是平常心就多一些,这样的人既不会患得患失,又避免漫无目标、 无所事事。

⑦“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 ,这是丰子恺先生的名言,可以这样理解:人入世间就要抓紧时间积极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业,要有创世界、立世界、 济世界的雄心和壮志,抛弃吝啬、 孤傲、自负、 霸道、 贪婪以及利欲熏心的意念。 在做人方面要淡泊名利、 清心寡欲不追求权势、 金钱、 地位、 身份、 学历等虚妄之物,低调做人。 解脱就是超越,超越我们这个小我,超越我们的执着意念。一句大白话出世入世哲学,就是要做到大公无私,把事情看开了,把功名看破了,克服我们人性固有的那些弱点,从而完成一个高尚伟大的人格。4.下列对“入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入世”既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概念,也指一种人生态度和方式。B.“入世”大多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对立的问题作为处世行事、 待人按物的基本准则。C.“入世”就会把现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出世入世哲学,限于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D.“入世”重人事,讲文饰,主张刚健有力,主张投身现实世界,强调对家,国的责任。5.下列对“出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出世”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位要高一点,名利看淡一点。B.拥有“出世”的心态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关系_哲学出世入世的意义_出世入世哲学

C.“出世”追求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要求修行者去除杂念,舍弃身外之物,其终极目标就在渡人。D.“出世”重“天道” ,求“自然” ,倡导卑弱无争,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6.下列对“入世”与“出世”的关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入世”与“出世”不完全对立和矛盾,它们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 联系和补充的。B.“入世”与“出世”这两种心理相互对应、 相互补充、 相反相成,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C.“入世”心能激励人拼搏进取,拥有“出世”心就不会让人患得患失,漫无目标、 无所事事。D.“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 ”就是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超越自我,大公无私。

哲学出世入世的意义_出世入世哲学_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