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在沪举行

12月13日,由上海美术学院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主办的“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在沪举行,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人工智能”在这里相遇。此次活动分为展览和论坛两部分,不同于一些网红式的沉浸式展览,此次展览关注于使用人工智能去研究和工作的艺术家。参与论坛者表示,对于艺术(Art)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上海一直有创新的传统,在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和人类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研究和不断实践的问题。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展览现场,陈志刚(策展人之一)正在介绍作品

曾经何时,“人工智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但在不知不觉中随处可见的人脸识别系统、路上开过的一辆辆智能汽车等标志着所谓的“智能”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已经在棋类竞技、图像处理、声音信号处理、文字处理等多个领域超越了人类平均水平,而艺术将是“人工智能”要挑战的终极目标之一,艺术家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许多深入的思考。

此次活动分为展览和论坛两部分,展览在位于上海徐汇西岸的油罐艺术中心举行,策展人由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综合主管陈志刚和新西兰艺术家蒂姆·格鲁斯(Tim )共同担任。在这样的场地中,很多人会联想到Team lab等沉浸式展览,但策展人蒂姆·格鲁斯看来,Team lab致力于大型沉浸式的用户体验。我们的展览关注于使用人工智能去研究和工作的艺术家。虽然两者都使用数字媒体,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形式。

对于艺术(Art)与人工智能(AI)的结合,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磊认为,上海一直有创新的传统,在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和人类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研究和不断实践的问题。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不用于颜料、媒材的物理性延伸。同时也帮助艺术的工作从技术层面,到达心理层面的事情。更关键的是,人工智能、新媒体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大的幻想和更长远的探索。帮助人类去想象和感知。“科学的思维和艺术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融合起来,就会发生巨变,如果割裂开,它们可能只能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自娱自乐。但融合可能给我们人类的思维带来更大的空间,为人类的思想开拓新的境界。” 李磊说。

易经研究学会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

金江波、李磊等正在参观展览

AI的哲学与美学问题的思考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关键的技术变革之一,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在全球经济和商业活动中扮演着诸多角色。而在整个历史中,艺术家的角色之一是社会的镜子,帮助公众分析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发生的变化。或许没有人能比艺术家更好地提出关于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问题。比如它们如何运作?会带来什么问题?它们意味着什么样的新美学?

此次展览调查了一大批与人工智能合作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国内外艺术家。他们中的许多人质疑采用人工智能的工作过程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也有在艺术家的作品在提示,机器和算法背后都有人类在工作。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间以难以捉摸的方式相互试探。

艺术家将AI视为待探索的新工具,并展示这些新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对哲学和美学问题的思考。

易经研究学会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

展览中一件与人体相关的交互装置

在展览中,欧内斯特·埃德蒙兹( )是一位先锋的计算机艺术家家,他1968年首次使用代码创作作品,开创机器学习的创新可能性,此后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创作研究的先驱。此次他带来的作品是名为《自我重塑》,这件计算机交互作品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在沪举行,通过计算机获取数据,并持续计算空间中人的活动量未来智慧:2019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展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论坛在沪举行,由此更具参观者的移动和变化生成作品。

另一位AI艺术的先驱乔恩·麦考马克(Jon )于1980年代开始编程人工生命系统,此次他的作品《不可知》是一个20分钟的动画,显示了虚拟植物演化、分解、重生的过程。通过他们的作品,可见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工智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

左为欧内斯特·埃德蒙兹作品《自我重塑》、中为蒋飞作品《八卦沼泽》、右为马里奥·克林格曼作品《三体》

展览也呈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其中索菲亚·克雷斯波(Sofia )的作品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生物生命之间的关系。其他人如马里奥·克林格曼(Mario )则关注身份。他的作品《三体》(Three Body )直接引用了刘慈欣关于经典物理学问题的文学著作之名。海伦娜·萨林( Sarin)的作品《木刻/胶版上的玫瑰》将AI与传统艺术的主体性进行比较;凯尔·麦克唐纳(Kyle )的作品《鸟之声》则直接邀请观众互动;也有艺术家从数字AI领域出发,通过使用丝网印刷和老式油漆将其融入传统的手工创作作品中。

易经研究学会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

策展人蒂姆·格鲁斯在展览现场

而策展人蒂姆·格鲁斯也有一件作品,名为《美与不美》,这件作品试图探讨AI的审美。“美是人类价值观系统当中的一个部分,在所有的文化当中我们都会使用花来去定义美,然后美也可以被一些文化所决定。但AI对美的理解没有被定义。”蒂姆说,“美的概念在历史中是更新迭代的,我的作品没有给出答案,而在问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并且也在试图思考对于AI来说,美的定义和美的价值观。”

易经研究学会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

蒂姆·格鲁斯作品《美与不美》

中国文化与AI结合

此次展览中有几件作品来自上海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其中一件是蒋飞的《八卦沼泽》,是这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工作一年期间完成的。这件作品需要用VR眼镜观看,而当观众带上眼镜的一刻,蒋飞在视频中拿着仪器探测的对应数据以图像的状态呈现。这件作品以《易经》卦象放入当下数字研究中,将八卦与多维数据、多媒体结合,将沉浸式数据放入可视化的叙事中。

“我以前研究过《易经》,我把数据可视化,用空气、环境数据相结合,进行推导。采集这个环境数据和周边的这个多媒体影像、声音,包括我自己的心电图、脑电图做成了这个作品。”蒋飞说,“当带上VR眼镜就看到了实景和虚景相结合的模拟现场,然后里面有现实各种数据,还有我自己自身的数据。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外界是客观的,但通过探测一个地区金木水火土的含量,我们可以推算出未来这里会发生什么,也不是‘算命’而是一种大数据的推演。”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蒋飞《八卦沼泽》

另外作品《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来自上海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副教授李谦升和研究生张婉君、黄鑫、关以晴。这件作品依托上海美术学院的非遗传承和研究,试图以数据的形式保存非遗的传承技艺。在作品采集阶段,通过苏绣、缂丝、木刻等传承人的动作、力度捕捉,眼动仪、脑电波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在时间和空间的四项维度中记录、分析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以复原非遗手工艺者的动作、注视点、脑部活动和肌肉变化。将原本口口相传的技艺,佐以数据相依托。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李谦升、张婉君、黄鑫、关以晴《非遗技艺的数据基因》

在策展人看来,相比西方的把关注点放在AI和社会上,中国艺术家则相对关注吸收的新知识以本国文化融会贯通。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李元素《人机关系》

AI环境下的艺术教育

在论坛部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田少熙、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等分别就数字艺术艺术在教学和行业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思考,也均列举了各自正在进行的新的实践。

陈汗青从人工机器人和智能方面的结合的角度,强调设计融合AI、机器人、量子科技、包括人文方面的品牌战略等等,形成一个新整体正在改变着和推动世界的发展,由此在教育中要突破了常规的线性的、平面式的、视觉设计思维,一定要进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下的设计思维。陈汗青认为,科技正在重新解构。新的沉浸式的设计也提供了很广阔的世界, “人人参与设计”成为可能性,设计学正在跨界融合,人工智能和人的大脑思维正在形成一种里程碑式的开阔概念,在过去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人工智能在和人的大脑、感官结合,就使人的创作和理念实现一种全方位的、前所未有的升华。

目前,陈汗青和他的团队从“人工-机-环境”的角度出发,研发出模块化自主变形机器人,在地震等情况下人可以快速进入塌方地,提供人所急需的药品和食品。这个机器人在国家工信部两年一届的工业设计优越奖中获得大奖。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展览现场

田少熙在论坛发言中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环境下设计学类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人工智能在平面设计上已经达到的成熟的状态,中国的设计教育则看起来观念陈旧、并至今将设计当成一个美术的分支。

田少熙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反思设计教育和设计的文化属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将极大削弱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并认同麻省理工提出“高校学科划分是人类自缢的绳索”的观点,认为打破思维的界限才能有所创新。

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_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

展览现场

金江波以“‘黑科技、新人类’与未来无边美术馆”为题,他认为, 过去美术馆作为艺术品的物理性呈现,但是有了计算机科学之后,美术馆则呢个恢复故物,无限历史。并以莫高窟、茂陵博物馆的数字化工程为例,讲述数字时代的文物保护,同时在VR+AR技术下,艺术家的创作密码也穿越它的物理媒介开始被破解。让艺术作品从空间走入到视觉形象当中,并借助手机,对一个作品来进行无限的解读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更重要的可以把我们的手机变成博物馆的X光透视器。“未来的五年,可能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都会成为美术馆的常态。虚拟的美术馆,空间当中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走到空间,戴着一副眼镜,所有的作品都按照博物馆布展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眼前。”

中国易经研究学会地址_深圳易经文化研究院_易经研究学会

展览现场

浙江大学教授耿卫东以 “人工智能和艺术创作”为题,讲述从计算机美术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并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动画制作讲述技术更迭、大数据计算给行业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分论坛分别以“实验室教学”“跨学科教学”“文化创新教学”为题解析AI时代的教育,并举行了油罐艺术中心作为“上海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上海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科技借助人工智能正在进行一场设计思维和方法的挑战行业的变革和挑战,我们在思考并设想AI打造的新未来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类的未来。当我们观察AI时,它也在了解我们,冰冷地以我们尚无法理解的方式处理着大量数据。视线所及包含着人来的过往与未来,引起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