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务川农家乐 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持续深化“三变”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湄潭县,2020年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从30多年前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到“收、分、退、转”农村宅基地等改革经验,多次写入中央文件,湄潭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改革“试验田”。
湄潭县一处茶园。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盘活农房 “转”出乡愁新地标
“如今,我获得了湄潭县不动产中心颁发的《农村宅基地经营权证》,今后投资经营‘户晓民宿’就有了法律保障。”“北漂”返乡从事民宿产业的张晓说道。
张晓所说的《农村宅基地经营权证》,是近年来湄潭县立足实际,探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行“收、分、退、转”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举措(即“收”回闲置宅基地务川农家乐,解决一户多宅问题;“分”置闲置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收入;“腾”退闲置宅基地,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转”让闲置宅基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探索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取得的成效之一。
2020年8月,湄潭县成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湄潭县鱼泉街道抢抓这一机遇,向县改革办争取将新石村列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投资者提供经营性场所,同时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使其产生“一举三得”效果。
自新石村周建红等几户村民将闲置房屋有偿转让给张晓经营“户晓民宿”后,同村的熊启忠、刘友国等也纷纷效仿,流转了自家闲置的房屋。很快,“冷水鱼庄”“平安农庄”等农家乐、民宿在新石村陆续开张,生意十分红火。
农村宅基地的流转不仅拓宽湄潭县农户的增收渠道,还促进外来人口来此安居乐业。2019年7月,务川户籍农民王安武,向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村集体缴纳宅基地有偿使用费4.4万元,可以有偿使用本村宅基地200平方米,成为贵州首位在非户籍所在地获得宅基地的农民。
根据《龙凤村宅基地管理公约(试行)》规定,所有农村户籍人口,连续在龙凤村从事农业生产三年以上的,将获得在本村有偿使用存量宅基地的资格。截至去年,龙凤村已经有13户外来打工户,提出购买宅基地建房的申请。
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村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改革入市 让闲置资产活起来
2017年12月,湄潭县率先完成全国首例宅基地分割登记入市,实现宅基地居住与经营有效统一。针对一些农民将自有住房一部分出租用于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活动的现实务川农家乐,湄潭县尝试推行“综合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割登记入市模式”。当地兴隆镇居民刘启福在保障自有住房、书面承诺不再申请宅基地建房的基础上,申请将其中部分宅基地分摊面积以及宅基地上建筑物(含一间门面和一套住房)分割登记入市交易,盘活了自己的闲置资产。
湄潭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在采茶。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盘活资源 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除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近年来务川农家乐 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湄潭县还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权”抵押贷款等改革课题,并建设农村资源资产权益交易中心,让农村资源有了“身份证”、走上“活市场”。自2015年敲响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以来,全县已累计入市土地788亩、交易额1.74亿元。
乡村资源的激活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机会。新石居有一处较火民宿,房东曾经是贫困户,现每年租金就可获得2.4万元。不少茶企由于得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兴办茶叶加工厂。高台镇出让的一块农村集体土地,原是荒地,如今建起的米厂已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务川农家乐,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加工。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健康发展,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湄潭县坚持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为改革方向,用好农村宅基地“收、分、退、转”改革经验,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房、地、林、路、水等资源价值转化机制,切实以资源“点石成金”,推动乡村活力迸发。
湄潭县金花村一角。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专家点评:
农村宅基地是老百姓安居乐业最基础的大事情,牵涉到亿万农民的重大切身利益,居不安,则业不乐。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必须坚持审慎与创新并重,不断将宅基地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如何在制度上划分,还需要经过广泛的探索。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分地区差异化推进,重点厘清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关系,遵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底线,做好与其他制度的衔接,避免单兵突进,保护好农民利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