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翻车了?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也染毒了吗?
最近《数学》教科书插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新华字典》也翻车了?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也染毒了吗?
争议的焦点就是这个“玩”字。“敏感”的人可能一眼就扫到“~女性”的字眼,怎么可以这样!我怎么跟孩子解释?
主流的看法有以下两种:
正方:侮辱女性,对新华字典的主要用户(小学生)影响不好。
反方:字典是常用工具书,工具书中可以举贬义用例。在其他词典中,“玩弄”词条下的例词也为“玩弄女性”。
还有一种非主流的“方”:我方。
为了阐述我方论点,我先绕个弯。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好的产品用完即走”。
这个思想很伟大,但今天真正把它落实在产品里的公司,其实并不多,为什么?大家都在拼命地争夺用户,吸引流量,希望占用你更多的时间。
但《新华字典》还真是一个让人“用完即走”的产品。咱们大家都有体会,小学毕业了,长大成人了《新华字典》翻车了?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也染毒了吗?,我们就离开它了。但我说的“用完即走”还不光是这一层意思。它在词语释义上,也有那种让你“用完即走”的追求。
举个例子:
你能看出两部字典对“大”字的解释有什么区别吗?
两部工具书,都拿“跟小相对”来解释“大”这个字。差别在于,《新华字典》放在最前头,这么做有什么特别吗?
《新华字典》赌的是个概率,因为大和小是一个语言的核心词汇,所以它是在赌查字典的人,大概率认识“小”,你看到“跟小相对”四个字,可能就够了,懂了,可以走了,一点儿都不用恋战。万一你不认识“小”,我再给你往下解释。你看,它一丁点贪念都没有。
回头咱们再看这个“玩”字。还是比较市面上最著名的两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它们的编修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名副其实的国字头语言研究机构。出版同为商务印书馆——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术出版社。
咱们看看在“玩”的上的异同。
先想象一个场景:
如果你是小学生,什么情况下能看到“~女性”这个有争议的例词呢?
上:新华字典 下:现代汉语词典
当你读到一句带有“玩弄”的句子,不理解这个“玩弄”的意思时才会想到查字典。
1.翻开新华字典,先查到“玩”字 ,非常幸运在第一个释义,“游戏”的字条下找到了【玩弄】的词组。接着一条条往下看,如果是“摆弄着玩”,或者“耍弄搬弄”,能解释你的困惑的话 ,懂了,看到这就可以走了,但如果困惑你的句子只有“戏弄”才能解惑的话,那就真没办法,即使有侮辱女性之嫌。因为你需要解释的大概就是这句话:什么是玩弄女性。
2.如果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的话,【玩弄】的词组更是一目了然,毕竟它是专业的词典,而不是字典。但显然它没有让你用完即走,更没有考虑对小朋友的影响。它的优点也很明显:更专业,释义也更丰富。
可能有人还有疑惑,那小学生不能在查别的词汇时,一不小心看到“~女性”这个词吗?我要说的是,不能拿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好吗?
《新华字典》作为从1953年诞生到现在,总共卖出了超过6亿本的国民字典,它的追求不止是做一个好产品,它最大的野心是: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八个字不光写在最新版《新华字典》的封底。更是刻在一代代字典人的心中。
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字典》编写的目的可不是给小学生看的,而是要给将近4亿人扫盲用的。当时中国人口大概5.5亿,其中4亿是文盲。这个开启民智的工程不可谓不大。怎么办?找谁来编?
在第12版《新华字典》上写着一段话:谨向为《新华字典》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先生以及参加编写和修订的前辈学者致敬!
魏建功:新中国第一任北大中文系的系主任,主持了《新华字典》第一版的编纂。这部当时半年就卖了500万册的小书,魏建功先生和他的团队不但没有拿过巨额版税,甚至连稿酬也没拿,更也没有署名。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新华字典”这四个字了,这是魏先生的手书,他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叶圣陶:当时的职务是国家出版署副署长,就是他组织推动了《新华字典》的编纂。他不光是个领导,更是一个编辑。民国时期词典字典区别,就先后给《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将近十个刊物当过编辑,对于第一版《新华字典》更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条目一个条目,认认真真审阅《新华字典》翻车了?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也染毒了吗?,两遍。
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学者如何才能编出一部适合大众的扫盲读物呢?
拿“鸡”字来看:
《新华字典》对比当时的《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知時畜也。从隹奚聲。鷄,籒文雞从鳥。
《康熙字典》:【唐韻】古兮切【集韻】【韻會】堅奚切【正韻】堅溪切,音稽。【說文】知時畜也。【玉篇】司晨鳥。【爾雅·釋畜】雞大者蜀。蜀子雓,未成雞僆,絕有力奮。【疏】此別雞屬也。【春秋·說題辭】曰:雞爲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易·說卦】巽爲雞。【書·泰誓】牝雞無晨。【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工商執雞。【禮·曲禮】雞曰翰音。
感受一下。没点文言文功底,真看不懂。别说扫盲,都能把现在的我弄成文盲。
《新华字典》:家禽,公鸡能报晓,母鸡能生蛋。
怎么样?一目了然,就算不认字,听别人读也能理解。
通俗易懂是一方面,还得让老百姓买得起啊。有句语言学圈子里的玩笑话,叫《新华字典》的猪肉指数。怎么讲?从《新华字典》诞生开始至今,它的定价始终是当时一两斤猪肉的价钱。这是能让普通人咬咬牙够得着的消费。
如何做到:一是控制收的字数,更重要的是在字的释义上,不光要给人说明白,还得追求简洁。上面举的“鸡”的例子就能感受得到。
再举个例子,看看你服不服。
三个脚部动作:踹、踢、踩
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动作,比划你肯定能比划出来,但用语言描述,是不是感觉还挺难说清楚的。
看看《新华字典》怎么说——
是不是既简单又明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动作的关键特征。每个字的解释,还都不超过7个字。
“踹”强调发力部位,上脚底;“踢”强调动感,动作幅度可大可小;“踩”强调动作方位,“在上面”说明是个静态的动作。
这种高度概括的描述,没有对一个概念特征的精准抓取,根本做不到,所以必须还得是语言大家,因此我劝大家没事别翻《新华字典》,因为你会觉得自己总是被碾压。
但是看看《新华字典》对于“鸭”的解释,你可能有些困惑,为什么不能像解释“鸡”字一样简洁呢?需要详细地描述它的性状?
因为全中国人民不见得人人都见过鸭,鸭生活在水乡,所以跟所有中国人解释鸭的时候,需要解释鸭是什么样,而鸡不必。这就不是简洁二字能说明的,而是一个编字典的人的心怀。
说起情怀,《新华字典》更担当得起。
别看这部字典虽小,只有600多页,却收了许多生僻字,大多是非常偏僻的山川河流、街镇县城的名字。为什么,出于塑造民族共识啊。一条河、一座山、一个镇子,它的名字不光能用汉字写出来,而且还能用普通话读出来,居住在那里的人民,不管离北京多近或者多远,才会在心理上把自己真正纳入到民族共识之中。
比如贵州镇远,当地有一条就发源于贵州的河,叫㵲阳河,如果不是当地人,或者去旅游,你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这个“㵲”字就不在通用字表里,搜狗拼音输入法,第一次打这个字,你得往下按35次翻页键,也就是说它在同音字里排170多位,这个使用频率得有多低,而微软输入法根本没收这个字。但《新华字典》里就有。
拼音输入法是商业公司做的词典字典区别,他为了字库的精简,可以没有这个低频字,他可以不承担这个社会责任,但《新华字典》不能。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朴素的认同感——山川有亲,街镇有情。
《新华字典》这部大国小典,说它是工具书不假,但它更是一个跟我们整个文明连接起来的东西,它和我们的文明,和几千年的时光,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都连接在一起,它里面的每一个字也都如此。当你把玩它里面的每一个字的那种精妙的时候,把玩的不是这个字本身,而是它和这个文明、和这个文化之间的连接。简洁有简洁之妙,繁复有繁复之美。
写在最后词典字典区别,当然《新华字典》不是不可以被质疑,它也在质疑声中不断成长,如今已经来到了第12版。它不断修订的不光有不当之处,更多的是增补新义,增删词语。如“焗油”、“晒工资”、“晒隐私”等新词汇;比如“民生”,指人民的生计,如“关注民生”;删去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比如“煤油、马达、马力、合作社”等。
参考:做一个国民级知识产品有多难?(商务印书馆)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