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续上文)
(续上文)
原文: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有鸟焉,其状如枭禾 说文解字,人面而一足,曰橐 (非巴),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翻译:从浮山出发,又向西行了七十里,到达羭次之山。漆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注入渭河。羭次之山山上有很多棫树和橿树,山下有很多箭竹,山的北面出产赤铜,山的南面多产婴垣之玉。这里有一种兽类,外形像猴子,手臂很长,善于投掷,它的名字叫“嚣”。这里有一种鸟,外形像猫头鹰,长着人的脸,只有一只脚,名字叫橐 (非巴),这种鸟冬天出现,夏天则会蛰伏起来,作为药服用后可以不畏惧雷声。
【羭次之山】羭,许慎在《说文》中解释为“夏羊牡曰羭”。“牡”本义是公牛,一般用于形容雄性家畜。夏羊,一般指黑色的羊,因夏后氏尚黑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陕西等地的羊。所以按照说文里的说法,羭应当指黑色公羊或陕西地区的公羊。然后晋朝的张湛在《列子·天瑞》的注中又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羭,牝羊也。”两人一个说是公羊,一个说是母羊,也搞不清楚到底谁对谁错。总之就当是个羊的意思吧。
次,《说文解字》:“不前,不精也”,一般用于形容“第二”。所以羭次之山从字义上来看,应该和后文中西山首经总结中的羭山有关联,简单来说,羭山可以称为是“大羊山”,而是羭次之山是“小羊山”的意思。很多公众号把羭山和羭次之山作为同一座山,这种说法理论上是存在问题的。
顺带一说,这座羭山在山经中并没有详细描述,但对羭山山神的祭祀规格那是全山海经中最高的,比太牢还要高,完全独一档,超越了其他所有的山神,目前尚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深厚背景。
【漆水】木汁如水滴而下可以䰍物是桼之范式,接近生漆采集的本意。漆是水、桼两范式叠加。
以漆水为名的地点很多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续上文),仅陕西关中一带就有六七处,而历史上主要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入渭,一曰入洛。 ”即陕西麟游县渭水上游的漆水河;二是《禹贡》中提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中的漆沮河,即现在的石川河上游段,源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以源头多漆树得名;三是稠水河、黑河等以河水颜色形态命名的漆水;四是类似漆渠等早期用于运输生漆的河道。
如果山经的内容描述准确的话,可以判断这里的漆水应当位于渭水南岸的支流。而具体是哪个目前暂无定论。
【棫橿】棫,白桵。亦称白蕤。郭璞注曰:“桵,小木丛生,有刺,实如耳珰,紫赤可啖。”现在的名字叫蕤仁,别名蕤核、蕤子、白桵仁、棫仁、美仁子、单花扁核木。蔷薇科、扁核木属落叶灌木,高达1.5米。茎多分枝,外皮棕褐色;叶腋有短刺。核果球形,直径1-1.5厘米,暗紫红色,有蜡粉;核左右压扁的卵球形。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生于向阳低山坡或山下稀疏灌丛中。果实供酿酒、食用,种仁含油约32%,并可药用。
橿,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车轮。《尔雅》中解释为“杻檍”,考工記注曰:今世毂用杂榆。辐以檀。牙以橿。一般认为是橿子栎,壳斗科,栎属半常绿灌木或乔木,木材坚硬,耐久禾 说文解字,耐磨损,可供车辆、家具等用材。主要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省。
【竹箭】箭竹。
【赤铜】赤铜矿,一种红色的氧化物矿物质,化学成分为氧化亚铜,一般由铜的硫化物经风化后而逐渐形成的,这样形成的矿物叫作次生矿物。赤铜矿含铜量高达88.8%以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矿物。中国是世界上赤铜矿较多的国家之一。
【婴垣之玉】婴,会意兼形声字,始见于甲骨文,《说文》解释为“颈饰也。”后引申指初生的女孩,再后来所有刚出生的小孩都叫婴了。
垣,本义为墙,后引申为城池,用于划分一定的范围。在传统的天文学术语中也用于划定的星座范围。
在后文西次三经中的泑山也有一种叫“婴短之玉”的特产,应当与此处的“婴垣之玉”是同一样东西。郭璞认为这是传抄出现错误,也可能是“根”或者“埋”之类的字。后来有人考证说应该“脰”,也就是脖子的意思,“婴垣之玉”指的是挂在婴儿脖子上的玉石,具体情况不明。
【嚣】古文中写作“嚻”,作名词时读作“áo”。《说文》解释为声也。气出头上。从㗊从页。后用于形容吵闹、喧哗。
山海经中的“嚣”有两种,另一种是北山经梁渠之山的一种鸟。而这里的嚣外观看起来像猴,长臂善投,符合长臂猿的特性。
长臂猿是灵长目一科动物的通称,有4属16种。因臂特别长而得名。体长45.6-63.5厘米,无尾,体重6-13千克。喉部音囊发达,善于鸣叫,符合“嚣”的字义。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2004-2008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神禾塬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的丛葬坑中发现了一具已经灭绝的长臂猿种类的遗骸,说明在古代的陕西秦岭地区存在长臂猿分布。而中方研究人员根据晋代古籍《抱朴子》中“君子为猿为鹤”的记载,以及它可能出土自秦始皇祖母陵园的传奇经历,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
【橐 (非巴)】《说文》中提到:槖,囊也。小而有底曰橐禾 说文解字,大而无底曰囊。简单说就是个袋子。橐 (非巴)读音“肥”,同时也是“肥”的异体字,除了在这里指代这种鸟似乎也没别的地方用了。
从形态上看,相对比较接近的鸟应该是雪鸮。
雪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雪鸮一般生活在北极地区,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北极地区有极昼极夜),冬天的时候会南迁,偶尔进入到中国境内,这点也符合“冬见夏蛰”的说法。
服之,有人解释为“穿戴”的意思,但结合山经全文其他地方的“服之”,感觉作为药物服用的意思更浓厚些。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管吃什么东西都不可能避雷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续上文),雪鸮当然也不例外。所谓“服之不畏雷”的说法,很可能是因为雪鸮这种鸟只在很少打雷的冬天出没,所以在古人看来雪鸮出现的季节一般不会打雷,最终变成了一种概念,以讹传讹罢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