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的催气手法,值得收藏!

治疗简介播报

编辑

宋代以后,不少针灸家还提出了丰富多采的复式针刺手法。

明代徐凤在《金针赋》中提出“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在当时极为盛行,对后世影响亦为深远。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更是对复式手法有所发展,成为杨氏针法的主要内容。

飞经走气法播报

编辑

《金针赋》:“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证;或作为催气手法,应用于在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使针感通经过节而达病所。

青龙摆尾

方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抽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金针赋》:“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针灸大成》:“苍龙摆尾行关节,回拨将针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体气流普。”

白虎摇头

方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同时用左手指按压所针的一端,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灸问对》:“白虎摇头……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

苍龟探穴

方法:针刺入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

《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针灸问对》:“苍龟探穴……得气之时,将针似龟入土之状,缓缓进之,上下左右而控之。又云:下针用三进一退,将两指按肉,持针于地部,右盘提而剔之,如龟入土,四围钻之。”

赤凤迎源

方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金针赋》:“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指人部、中层),上下左右,四周飞旋”。

治病八法播报

编辑

《金针赋》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龙虎交战、进气与留气、抽添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治病八法,是后世补泻手法中的主要内容。治病八法有一定的动作规范。

烧山火法

方法:依穴位可刺深度分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针刺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法九数,然后退针至浅层,称为一度。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温热感,再将针下插留针。

操作要点:提、按用力轻重分明,紧按(用力插针)、慢提(轻轻上提)《针灸大成》中的催气手法,值得收藏!,重在紧按插针,使阳气入深。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气有准。”

《针灸问对》:“针入先浅后深,约入五分,用九阳三进三退,慢退紧按,热至,紧闭针穴,方可插针。令天气入(鼻吸气),地气出(口呼气),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飞,飞,进也。如此三次为三退九进,则成九矣。其法:一次疾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疾提慢按……一:三进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则成九矣。”

《针灸大成》:“烧山火,能除寒,三时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

透天凉法

方法:针刺入后直插深层,依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浅、深两层操作。先深后浅,依次各施紧提慢按(或捻转)六数(一进三退两次,或一进二退三次),称为一度。反复施术数度,使之产生凉感。

操作要点:按、提用力轻、重分明,紧提(用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以使邪气外出。

《素问·针解篇》:“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金针赋》:“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针灸问对》:“透天凉,先深后浅,约入一寸,用六阴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气入(口吸气),天气出(鼻呼气),热可退也。又云:一飞二退,如此三次,为三进六退,即六阴之数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疾按慢提。”

《针灸大成》:“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凡用针时,进针一寸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阳中隐阴法

方法:视穴位可刺深度分浅(五分)、深(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用于治疗先寒后热病症。

《金针赋》:“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

《针灸大成》:“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阴中隐阳法

方法: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行六数),再退到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行九数)。

《金针赋》:“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

《针灸大成》:“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子午捣臼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方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作用: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又有消肿利水作用,可用于水肿,气胀等证。

《金针赋》:“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之后针灸行气法,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

龙虎交战法

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交战”。

方法:进针得气后,先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再以大指向后用力捻转六数,反复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针灸大成》:“龙虎交战手掌地,三部俱一补一泻。……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针灸大成》中的催气手法,值得收藏!,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进气法

方法:主要在深层施行补法。进针后刺入深层(九分),得气后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卧倒,针尖向上(向心)令针感上行。

《金针赋》:“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

留气法

方法:由徐疾和提插法组合而成。进针后刺入中层(七分),得气后施行补法,如紧按慢提九数,然后将针直插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使气留针下而消积聚。

《金针赋》:“留气之诀,痃瘕癖症,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乃停。”

《针灸大成》:“留气法能破气,伸九提六。留气运针先七分,纯阳得气十分深,伸时用九提时六,症瘕消溶气块匀。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七分之中,行纯阳之数,若得气,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抽添法

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浅、深、上、下提插搜寻,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法”。

方法: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再向周围作多向提插,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

《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针灸问对》:“抽添即提按出纳之状。抽者,提而数拔也。添者,按而数推也。”

杨氏针法播报

编辑

明代杨继洲在前人针法基础上,对补泻手法作了总结和发挥。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捻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补针与泻针要法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针灸行气法,刺入皮三分。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天才。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之。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即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之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提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地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人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到皮间,号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之。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进、退针法

无论补法泻法,进针部用随咳进针,以免损伤经气。

补法分三部而进,是徐进的方法,先在浅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深层施行手法。

泻法在刺入浅层稍停后直接刺入深层,先在深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浅层施行手法,这样分三部而退,是徐退的手法。

呼吸法

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捻撅法

捻,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

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捻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阴阳数

补用九阳数或“生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

如《针灸大成·医案》:“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气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痊愈。”

生成数

古代“河图”中将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将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

《针灸大成·医案》:“王缙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数而愈。”

担截法

杨氏把担截法解释为提法制按法。当针分三部刺入地部后,“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当针分三部退出至天部后,“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担”与“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杂病歌》中。《针灸问对》:“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一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杨氏取后说。

进火法

进火法与进水法均由进退、摇动等法结合病人呼吸组合而成。进火法属热补法,但手法较轻。

方法:进针后,结合患者的呼吸先退后进和应用摇法,动摇针尖而进之,以促使温热感的产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三退,进三进,令病从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针灸行气法,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法导引。”

进水法

进水法与进火法均由进退、摇动等法结合病人呼吸组合而成。进火法属热补法,但手法较轻。

方法:进针后结合患者的呼吸先进后退和应用 摇法,动摇针柄而退之,以促使凉感的产生。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

子午补泻法

子午补泻与龙虎升降均是以左右捻转为主的补泻手法。

方法:将针左转为顺转,是从子向午;将针右转为逆转,是从午向子。如热病,则刺阳经,以右 转为泻,左转为补;如寒病,则刺阴经,以右转为补,左转为泻。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子午补泻……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 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到用出入适当其所 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 。此盖用阴和阳,阴阳和阴,通变之法也”。

龙虎升降法

龙虎升降与子午补泻均是以左右捻转为主的补泻手法。

方法:先将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入穴内,再用左手大批晌前捻针,得气以后,再左、右捻转针体,并下按上提(升降)。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龙虎升降……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积压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

运气法

方法: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气五口,疼痛病除根。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提气法

方法: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提气法……凡用针之时,先从阴数,以觉气至,微拈轻提其针,使针下经络气聚,可治冷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