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桂林夜校自学英语与洋人对话的“翻样”师傅

陶桂林(1893—1992),出身于江苏吕四渔民世家。12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去上海一家制造木器兼营房屋修建的店当学徒。经过8年的潜心学习和实践,他成长为一名精通新型建筑的行家并通过夜校自学英语成为能与洋人对话的“翻样”师傅。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上海创办了馥记营造厂,是中国最早掌握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技术的营造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191030105325.jpg

陶桂林

馥记营造厂第一笔生意是为上海沪宁铁路局高级职员组织的“俭德储蓄会”兴建一幢新式三层大楼, 由范文照建筑师设计,馥记承建。陶桂林根据翻样师傅放好的设计图样,编造预算,精心组织施工,工程完工甲方验收时十分满意,为馥记日后承接工程打下基础。之后他在徐家汇、静安寺承建了一批洋人居住的花园洋房,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材料、新结构。陶桂林对工程式样、布局上出奇求新,有西班牙式的,有法国式的,有英国式的陶桂林夜校自学英语与洋人对话的“翻样”师傅,内部装饰更讲究。陶桂林为了打出中国建筑业的牌子,不惜工本,每幢花园洋房,都是精益求精。每每得到业主工程质量一流的评价,而为此,陶桂林将3万银圆的老本赔光了,还欠3000多元的债务。而就是这33000元的亏损,换来了馥记营造厂的良好声誉。很多业主,知道陶桂林承建任何工程都是要做到尽善尽美,不计赔赚。所以慕名到陶桂林处来洽谈建筑项目,门庭若市,馥记营造厂工程不断,不仅转危为安而且盈利壮大。

1926年,在中国,有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南京中山陵,承建这项大工程,是建筑家一生的荣耀。这项大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是陵位建筑,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承建;第二期是石阶、祭堂前拥壁、路面,由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第三期是拱门、牌楼、碑亭等,由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陶桂林怀着对中山先生的无限崇敬之情,奔赴南京,开设了办事处。

参加中山陵设计图案竞赛者有全国各地的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经过认真评选上海年轻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入选,并特聘为陵墓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构思独特新颖,融中西建筑于一体,总体规划吸取中国古代陵墓的布局特点,结合山岳形势,突出天然屏障,运用中国式的石牌坊、碑亭等传统陵墓的要素和形式,整个建筑以大片的绿地、平缓的石级,将孤立的个体建筑连成整体。祭堂内部以黑花岗石立柱的黑大理石护墙,中部是汉白玉孙中山坐像,构成宁静、肃穆的气氛。整个中山陵是采用“中国固有形式”设计,气势雄伟,风格朴实,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气概和东方民族精神。陵墓全部工程费用为银圆多元,墓堂建造在海拔158米高的山坡上,炸不开山,又无水源,所有建材、施工设备和用水全靠人力担运上山,工程施工困难。

微信图片_20191030105329.jpg

南京中山陵

陶桂林坐镇南京办事处,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以赴。工程中他与设计和施工工程师吕彦直配合默契,齐心协力指挥施工, 两人相互敬佩结成了知心朋友。在承建中山陵第三期工程期间陶桂林加倍用心检查工程质量,只要半点不合标准要求的,他都要拆了重来,直到百分之百满意。中山陵前的牌楼,特用福州花岗石建成,雕琢成仿古装饰。飞檐下牌坊正中,雕刻着孙中山先生手迹“博爱”两个大字,牌楼显得雄伟而庄严。中山陵的全部工程于1929年春胜利竣工,全国各报竞相刊载消息。馥记营造厂的声誉,也传遍了全国,陶桂林在建筑界声名大振。

1928年,广州建造中山纪念堂——全国最大规模的会堂。筹建委员会登报征求设计方案。全国各地和外国建筑师参加这次设计竞赛。经过慎重评选,年轻的上海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方案又一次中选。他采用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将西方建筑技术和我国古典建筑造型艺术结合起来。这座高130英尺,面积2万平方英尺的宏伟建筑,可容纳50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会堂。这项工程是在上海公开招标的。上海、香港的洋商,广州、上海等地的营造厂商赶来投标,竞争十分激烈,都以能承建这项工程作为一种荣誉。馥记当时的资本不多,实力也不及洋商和大营造厂雄厚。筹建委员会收到好多厂家的投标方案,并不以各家标价高低来决定谁家中标,而是以信誉为重要。对陶桂林精心编造的投标预算比较满意,加上设计师吕彦直在中山陵建造中,对馥记工质量非常认可,认为陶桂林为人正派,守信用,向筹建委员会推荐,结果馥记中标。这项大型工程结构复杂,内外装饰工程非常考究。因是中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的项目,中外人士、海外华侨都十分关注。陶桂林在上海组织了精干力量,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微信图片_20191030105334.jpg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从1929年4月动工,到1930年10月完成,全部工程只用了18个月时间。甲方验收时表示十分满意。建成的中山纪念堂外形为八角形,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 建筑物骨架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全部钢结构的屋顶。礼堂四周外墙采用香港花岗石凿成的凹凸线条的勒脚;墙体用特制的面砖贴面。斗拱飞檐,八角形屋顶盖蓝色琉璃瓦,正中用宝瓶结顶,贴着金黄色的玻璃马赛克。从地面向上仰视,像是只黄金贴面的宝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煞是好看。广州中山纪念堂竣工时,各大小报纸争先发表新闻,使年轻的建筑师陶桂林声誉越来越大。

之后陶桂林又承建了位于南京紫金山灵谷寺的革命将士纪念堂和忠烈将士纪念塔工程。这两座纪念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将士的庄严建筑物,是英国建筑师莫菲设计的。纪念堂由原来的无梁殿改建而成,改建时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必要部位的加固,屋顶盖上绿色的琉璃瓦,用古铜色脊瓦,外墙和内墙的窗子都用雕花装饰古色古香。那座忠烈将士纪念塔(习称灵骨塔),高180尺(九层)。中山陵、中山纪念堂这两大工程的完成,是陶桂林一生历程中的两大闪光点。

1932年夏天,上海的新华银行、上海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等四家银行的储蓄会合筹巨额资金,要在上海市中心兴建24层的国际饭店(地下基础2层,地面22层)。当时连日本的东京在内,远东地区还没有这么高层的大楼。各家报纸为这幢远东最高大厦的即将兴建发布了新闻,轰动了上海建筑界桂林标志建筑,引起了一场十分激烈的竞争。英、美、法、日、荷等十几家洋行,认为这样高层的建筑,中国营造厂的技术力量、设备以及资金,是无力承担的,只有他们才能建造这幢大楼。他们凭借实力要翘高价,想从中大捞一票。

当时的陶桂林奔走于上海、南京、厦门、广州之间,也听到要建造国际饭店的消息。馥记营造厂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建筑师们认为洋人欺人太甚,这幢大厦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造起来。他们鼓励、支持陶桂林出山,经过激烈竞争承接了这项工程。在此之前上海已出现过10层以上的大厦,而现在的国际饭店是24层,谁也没有造过这么高的大楼。陶桂林对设计图纸进行研究,知道工艺复杂难度大,要承担一番风险。他在上海指挥建造过几幢大楼,从实践中掌握了一套新的工艺技术—— 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桂林标志建筑,以及型钢框架结构。决定国际饭店全部采用钢结构,现浇混凝土。为此,工程一开始陶桂林就在工地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程人员的才能,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对每道工序都经过三次以上的质量检查,做到步步抓紧,环环扣住,日夜不停地施工,一层层朝上升,外墙里墙步步跟上,内部安装更是考究。这一工程从1932年8月动工,到1934年6月全部竣工,仅用了22个月时间。经过甲方代表、工部局代表、设计师等人的严格验收,一致认为是优质工程。远东最高的大厦国际饭店终于建成了!

1934年春,正当国际饭店紧张施工阶段,上海大新百货公司总经理找陶桂林求援。原来承建这座12层高层建筑的三家营造厂,看这项工程赚不到钱,撕毁合同不干了。这幢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建筑面积6万平方尺,高140尺,位于南京路、西藏路转角处,是座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室内有空调设备和自动电梯。陶桂林不愿意让洋商看“热闹”,知难而上,派去一支施工队伍,又建成了这幢当时全国最大的百货大楼——上海大新公司。

微信图片_20191030105339.jpg

上海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竣工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的三年间,是陶桂林的建筑事业全盛时期,馥记员工队伍增加到23000名。这期间,馥记可以同时在若干个大工地齐头并进地施工或交叉地施工。陶桂林以大建筑家的气魄,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南接贵溪大桥和赣江大桥工程(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建成),北揽地跨苏皖的导淮工程。

导淮工程的承建,在陶桂林的建筑生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经湖北、安徽入江苏注入洪泽湖,辗转入长江,全长1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淮河本来东流直接入海。1194年黄河夺淮后,打乱了淮北水系,泥沙填塞下游河道桂林标志建筑,淮水滞积形成洪泽湖,并改道南去,逐渐以入江为主。从此以后,天灾人祸,民穷财尽,水利长年失修,洪水泛滥。淮河两岸,良田被毁,灾害严重。民国政府成立了导淮委员会,经过多年调查,提出一个控制洪水和引水灌溉的规划。这个巨大的导淮工程,政府拿不出钱,是在“庚子赔款”中支付800万两银子来建造的。

为这项工程陶桂林亲自到淮阴造闸工程地进行实地考察,得知这里地质情况复杂陶桂林夜校自学英语与洋人对话的“翻样”师傅,甲方没有可靠资料可以提供,施工难度无法预料,要承担极大风险。但陶桂林认为这是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再大的困难,也要上!馥记先承接了第一期在邵伯、淮阴、刘老涧三个船闸工程,上万人投入施工,花了两年时间。完成时为这项民生工程亏损30多万元,虽如此陶桂林仍义无反顾。接着馥记又承建导淮工程的第二部工程—— 蒋坝,又称三河坝工程。先要完成几百万平方米的土方,改水道,造新闸,闸长3500尺,60孔船闸,每孔闸门重二三千吨。建成后,可以调节洪泽湖和高宝湖之间的水位,解决洪泽湖上游和下游的洪涝干旱灾害,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长闸。1936年下半年开始,至1937年春完成了蒋坝第一期工程500万土方。“七七”事变后,导淮委员会奉命将蒋坝工程停下来。这也成为陶桂林人生的憾事。

陶桂林先生迈入中年时,彻悟积累知识、招聘和培养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第一个发起组织中国最早研究建筑学术的团体——上海建筑协会,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建筑杂志《建筑月刊》。他聘用了一批留学东西方的高级技术人才,并创办了土木建筑职业学校及多种技术培训班。陶桂林拥有一座多层次的人 建筑才宝库。

上海“八一三”事变时,他组织“工人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支援抗日将士修筑工事。馥记营造厂西撤时,他把自己的船队沉入江底,绝不让日寇所利用……

陶桂林先生从事建筑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其间,道路坎坷,几番大起大落,但他屡屡渡过困难,勇往直前。陶桂林先生为中国建筑事业赢得了荣誉,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位大建筑家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