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九场“汲古论坛”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文明空间:长城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象”为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召集,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现海、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主谈文明空间:长城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象,青年学者霍艳、谷卿参与对谈。论坛由文化所副研究馆员杜望主持,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研究单位的学者与百余位观众在线参与。
论坛召集人韩子勇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至关重要的一根轴线,作为一个恢弘的精神象征和物质堆垒,长城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长城是一个关键性的符码,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牢不可破、命运与共的历史作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缘起,她希望通过此次讨论和对话深入解读长城,由此加深对多元一体和文明互鉴的中国之认识。
韩子勇主编《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
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
赵现海研究员以《长城的想象、书写与文化传承》为题,从长城古今中外的旅行史、长城观念的“层累地造成”、主观长城与“长城文化史”的提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古今中外、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中,长城的形象和观念发生着“不断旅行”的过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其生成的过程是“层累地造成”的,与之类似,不同文明对长城也形成了不同观念,这种观念通过不断叠加、层累,长城的形象也逐渐从负面转向正面,近代以来,长城终于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象征。在保护长城建筑实体的基础上,今天的学者要更加注重研究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立的初衷和意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树立和坚定历史和文化自信有关长城的故事历史,也让中华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历史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迈向未来。
赵现海著《十字路口的长城》
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陈福民研究员在讲座中表示,长城作为一个文明空间有关长城的故事历史,是具有历史书写和文化想象意义的开放性场域有关长城的故事历史,它不单纯是物质性的遗存,还是文明共同体的自我确认。长城是一个具有广泛开放性的文明话题,也给他写作《北纬四十度》提供了客观基础。他认为,长城及其民族想象和民族认知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长城的建造过程具有文化必然性,将长城的基本历史面貌呈现出来,促使更多人关注长城相关问题,是文学创作者和人文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北纬四十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动态结构线,如果在更大的文明体系中看待长城的功能和作用,“北纬四十度”还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文明熔炉,为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交流提供场域,长城绝非保守落后的象征,战争和冲突也是文明交往的形式之一,《北纬四十度》有义务将文明的实质——民族冲突与交流呈现出来。
陈福民研究员还就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历史书写的真实性表达了自己的一贯思考。他承认,《北纬四十度》不是严肃的史学研究著作,但他主观上还是有强烈的、自觉的历史学的努力。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近些年开始变得微妙,历史题材不断被文学征用、调用甚至滥用,在未来的写作和文明的创设中,文学与史学的交叉和跨界也许会更甚文明空间:长城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想象,用文学表达历史仍然大有可为。
陈福民著《北纬四十度》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青年学者霍艳在对谈中指出,当代小说很少以长城为主题,作家甚至不确定如何通过虚构的形式把握和认识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写作者缺乏研究性、被惯性思维结构影响,长城在当前语境下是难以被激活的。《北纬四十度》带有研究的品格和智慧,通过借用历史资源,展示了长城内外人们交往融合的过程,探讨了修筑长城之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她表示,新一代年轻人需要更为立体、全面的长城书写,而长城作为代表中国的、被世界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如何凸显其融合性和人文色彩,文学创作者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谷卿副研究员在最后的发言中回应了三位主谈和对谈嘉宾的分享内容,并从长城的历史和功能、长城所处的地带及其特征、长城相关文化遗产等角度,结合古代诗文、出土文献和考古成果等内容,阐述了认知和理解长城的方式,他同时强调,那些蕴藏真实情感的作品与遗存不论体量和篇幅多么小,都是激活历史资源与文化想象的出发点,它们之中包藏着巨大的讯息和无限的可能性。
论坛“云端”现场
最后,各位嘉宾、主持人和听众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和答疑,论坛持续三个半小时,参与者均意犹未尽。长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空间,具有多重面向和丰富的内涵,需要不同角度加以观察和阐释,本场论坛是一次契机,有关长城的历史书写和文化想象、有关“何为中国”的讨论将会持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