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V01.36No.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河南师范太学美术系,河南新乡)摘要: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倪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戋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惫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真理;艺术的庸俗化;美;美学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3)02—自从美学()一词被德国人鲍姆嘉通美——《老娼妇》是美的,《农鞋》是美的.《格尔尼}》创造出来,感性的美()就到处统治着对艺术是美的,《内战的预兆》也是美的。的哲学讨论。当20世纪艺术抛弃了“美”的概念时,这时的“美”,不再可能被归结为感性形式的美美学家依然死抱着“美”的概念不放。他们不从事艺了,就只能求助于内在的美,这就完全回到_『新柏拉术活动,只在书斋里分析概念、构造体系,使美学脱图主义。

“美”成了一种无需外化的理念,它与真和善离真实的艺术生活而自我陶醉。是同一个东西。至此,关于外在的感性形式~和谐当然,如果美学仅只是美学家自我陶醉的哲学之美也就完全被取消了。可见,作为感性显现的生活方式,倒也无所谓了,因为无论怎样的精神生活“美”与作为理念本身的“美”是不能真正统一的。因都是可以自我完善的。但是,美学并非只是一种在其为实际上,作为理念本身的“美”并不是我们语言中中享受“美”的精神生活方式,美学本质上是一种艺通常意义上的“美”,它只是“真”或“善”的语言误用。术哲学,它阐释的道理常常影响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其实.我们根本无需这样使用语言,在理念的意义例如,今天的大多数人还把艺术看成是美化生活的上,我们有“真”和“善”就已经够了,根本不必非要把技艺,满大街都可以看到“艺术设计”、“艺术花园”、表达我们对感性形式的感受之辞——“美”,混淆在“艺术吐界”艺术几乎成了“美化”的代用词。人真和善的理念中间。们想到艺术,就总是把欣赏和艺术连在一起,这样,美,只是一种视听知觉的感受,这无论对于从事艺术品就只能是赏心悦目的东西——具有感性美的具体艺术的艺术家来说,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东西,因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能感性地显现是一种单纯自然的看法。

而美学家关于理念之美的为和谐形式的理念,当然不能是美的。然而,罗丹以看法则与古代神学相关。古人把“美”与信仰连在~《老娼妇》的形象一反用女人人体显现美的理念,大起,必然把感性之美上升为理念之美。但感性之美与胆地否定了只作为美的感性显现的艺术哲学,使艺理念之美的矛盾是无法消解的.所以,在中世纪早期术哲学有可能向传统美学挑战。接着,凡高的《农的基督教中,感性之美反而被视做邪恶,与理念之美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达利的《内战的预兆》都的善相对立。这充分说明,感性之美是不能被异化成一再向美的艺术法则宣战,但传统美学的防线是牢理性之美的。一旦被异化,它就会反过来反对本真的不可破的,因为,一种哲学总是有力量化解自己的对感性之美,使“美”本身陷入矛盾之中。这正是传统美立面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部分。这样,不美的感性显现学始终不能摆脱的内在困境。又与美的理念得到了统一,一切艺术的法则依然是以这样的美学观念去理解艺术,也常常使艺术收稿日期,2002一n—ol作者筒舟:张志伟(1957一),男,山东肥城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47万方数据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一件作品,如果达到了感性形不只需要和谐感受,和谐感受并不是艺术感受的全式(色彩、线条、造型等)的和谐,可能被批评为思想部。

艺术还需要不和谐的冲突的感受哲学与美学,甚至艺术在精性不强、缺乏深度而不够(内在)美;如果达到了具有神层面上,可以不需要美的感受,因为在精神层面思想深度的理念要求,就很可能要放弃感性形式的上,感受已经深入到体验的水平。单纯的感受还只是和谐,就又可能被批评为不美或不够美。这种“美”的心灵对外在感性事物的直接反映,尽管这种感受中标准巧如舌簧,上下伸缩,左右摇摆,成为批评家任也会包含着一定的心灵前见,但它终归是直接面对意调整的机关,把个艺术世界搞得乱七八糟,乌烟瘴外在感性事物而产生的情景。体验则是感受的一种气。更重要的是,以一个“美”字作规范,就造成了普深化,它不直接面对外在感性事物,而是把感受作为通公众对艺术的误解,把艺术活动看成是美化和装原料,靠心灵以往感受烙印的积淀和内在思想情感饰、把艺术作品看成是唯美的玩意儿,完全取消了本的熔铸,在心灵中获得的意境。这意境只可意会,不真艺术的精神境界,这是非常有害的。可言传,甚至不可立象。至少是言不尽象,象不尽意真正的艺术哲学要在精神层面上让艺术离开随着感受深入到体验,艺术就进入了精神的层艺术真理就是艺术真实,就是生活进入艺术心灵的面,这是一个高于形式感的层面。

所以,它可以不再真实。它不同于外在生活本身的真实,更不同于所谓需要形式的和谐,甚至,往往冲突的形式更能够表达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艺术是心灵的外化,所以.艺心灵体验到的空寂、苍凉、幽深、旷远、崇高、神圣、痛术的源泉是心灵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不直接是苦、忧伤或恐惧。这些精神意境远非美或不美的感受生活本身,更不是观察对象本身。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所谓“美”的理念所能概括的哲学与美学,这这样,对于艺术来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36,对象的感性之美就并不重里需要“真”的概念。只有在艺术形式中的心灵真实要了。重要的是心灵所感受到的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才能达到这些精神意境。之美来自于一颗和谐的心灵,如果没有和谐的心灵,心灵真实,一方面指心灵体验的真实流露,一方那种和谐之美就不会产生。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面还指心灵的本真状态。因为,一个非本真的心灵即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使真实地流露,可如果它只有一些肤浅的感受和被(P79)所以,无论美与不美,都总是来自心灵。但是,知识异化了的思想情感,而没有本真的体验,它也还这种来自,th,灵的美并不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而是是无法真实——无法达到人类性的艺术真实。外在感性形式之美的心灵反映(感受)。

如果没有外人类性的艺术真实是人类精神历史积淀成的真在感性形式之美。心灵就无所反映(感受),那么,即理,它曾以艺术的方式不断地发生过。如果我们的心使一颗和谐的心灵,也只是内在地和谐着,而无所谓灵体验没有达到这个真理(也许是由于理性知识掩美。美是一种感受.没有感受的心灵中不存在一个美盖、遮蔽了这个真理),那么我们在艺术形式中所流的理念,美随着感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感受的消失露的就只是个性的真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套科学版).36,或时代性的真实,而不是人而消失。它无法以理念的形式贮存于心灵之中。类性的真实或历史性的真实。同样,外在感性形式之美也是在感受之中才美, 人类性的真实或历史性的真实是永恒的真实, 无人感受的外在形式,无论怎样比例匀称、秩序与鲜 它不会随着个人的好恶或时代的好恶而发生改变。 明,都谈不上美,只是一种和谐而已,只有人们感受 某个时代潮流可能会像个人一样背离这种永恒的人 到这种和谐,这种和谐进入了人的心灵,它才被看做 类精神,但无论什么时代中的基本人类一他们并 足美的。否则,任何一种外在形式与美都是无关的。 不张扬于时代的潮流之中——都会使自己的灵魂融 当然,由于形式和谐的外在事物能够被较多的人反 进永恒的真实之中。

美学哲学家_哲学与美学_美学哲学研究生好考吗

只有时代的弄潮儿,才最可能让 复感受到某种和谐,所以,它们就棱人们惯性地称为 自己的灵魂远离永恒的真实而不自知。因为,他们身 “美的”了。相反,一个不能被多数人反复感受到美的 处潮流的浪尖之上,而不能潜人深层水域的真实之 刘象.就不会被惯性地称为“美的”。可见,“美”并不 中。他们只以为现实的潮流才是真宴的,却不知潮流 是所谓“美的事物”的客观属性,而只是它们某种客 还会退去,无论哪一层浪花都终将回归人类精神的 观性质在人们心灵中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才会有 大海深处。永恒的真实是人类的真实,是历史积淀的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特殊感受的可能性。 真实。任何个性的真实都必须与这种永恒的真实相 可是,既然我们承认了“美”这种感受,为什么又 一致,才会达到终极的真理。只有达到终极的真理, 要在精神层丽 离开美而回到真呢?难道艺术不需艺术才能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远离庸俗。 要美的 感受吗?是的,艺术需要和谐的感受,但艺术 然而,以往的美学并不把真理看做艺术的本体, 48 万方数据 而是把“美”当做艺术的本体,这就为艺术的庸俗化 术是有尊严的,它只是精神的外化,超越于本能之 打下了,哲学基础。

当然,艺术作品的存在首先是物质 上。如果一种“艺术”直接显现本能,它就是一种丧失 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但这种感性形式不必非足和谐 尊严的低级艺术或伪艺术.当代各种以寻求官能刺 的,而完全可以是冲突的。这就要求放弃唯美的艺术 激为目的的流行艺术就是这样的伪艺术。然而,许多 形式准则,禁止把艺术等同于装饰工艺。而以“美”为 伪艺术却打着美学的旗号要求审美,因此,科学主义 艺术本体的传统美学,却无法给冲突的艺术形式以 的庸俗美学应运而生。它们依据各种实验心理学或 恰当的美学地位。它只能把冲突的感性形式提升为 统计社会学的原理,把传统美学中感性形式与精神 崇高精神.置“冲突”于内心体验的层面,这样,等于 理念的分裂推向极致,彻底否定永恒精神的真实存 取消丁冲突的感性形式本身的美学价值,而把“冲 在,把艺术钉在感官享受的耻辱柱上。 突”——不和 谐的因素完全归属到精神理念的领域。 艺术就这样完结了吗?庸俗美学真的能彻底掌 正如康德那样,在感性的领域只分析“美”,而在精神 握艺术的命运吗?决不会是这样的!因为美学毕竟 的领域只分析崇高。可是,这样感性的形式就会与精 只是一种艺术哲学,如果庸俗美学反对艺术——真 神理念发生断裂,因为,美的形式并不产生崇高精 正的艺术,那么,它也就把自己驱逐出了艺术哲学的 神,而美的形式却被要求作为普遍的艺术形式哲学与美学,这样 行列,它也就不再有资格谈论艺术,而只配去谈论所 崇高精神就失去了其感性形式,而只能成为一种哲 谓的生活美,谈论装潢美术,谈论广告设计。

一旦这 学概念了。 种庸俗美学离开了艺术哲学领域,我们倒可以给它 古典美学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矛盾,20世纪的 一个更好的定位,称它为设计美学,这会更加符台它 艺术却在这种美学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分化: 的科学主义面目和美学身份。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科 一方面以形式为艺术本体,产生了抽象主义;另一方 技理性,而与艺术精神无关。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 面以精神为本体.产生了表现主义。它们合流的产物 人们就懂得了用数学去设计美的比例,这就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