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文武双全”亲迎之礼

男子上头不设“上头饭”。同样有大衿姐替其边梳头边唱“上头歌”。随后,新郎会把上头物品戴在身上,全副武装的样子———腰系皮带,头戴帽子,口袋插钢笔,手拿本子和卷尺,既像上京赶考的读书人,也像出征打仗的壮士,又像修造工具的工人,代表此男子“文武双全”,这就是古之称“冠礼”,男子成年的标志。

(五)亲迎

亲迎之礼在古今婚礼中最为人们所注重,也最为繁缛琐细。佛冈的亲迎仪式大体上包括以下两大程序:

(1)娶亲

佛冈在解放前也有用花轿抬新娘的。花轿用红彩绸装饰,轿门边上挂猪肉。据说这是以防有恶狗拦路,遇险时把猪肉扔给恶狗以通道。新娘乘花轿,新郎徒步随轿而行,随行的还有鼓乐队,一路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十分热闹。花轿迎亲是解放前有钱人家的迎亲方式。解放后花轿已经废弃,新娘以车代轿或以步代轿。

结婚这天,新郎在伴郎撑伞陪伴下,率领着由锣鼓手、炮竹手及其他亲友组成的迎亲队伍直至新娘村头,迎候新娘回家。迎亲队伍必须在天黑之前接到新娘返回。

新娘出门前,还会再次“哭娘”,抒发不忍离开家乡和父母兄弟之意。随后和她的弟弟妹妹交换“利是”,吩咐弟妹要听话懂事,孝敬父母。大衿姐端来一碗剥壳的熟鸡蛋让新娘和她的侄子分吃,寓意新娘“快下蛋”。在媒人的再三催促劝说下,新娘洒泪离开娘家。这天新娘出门不能踩娘家的地,更不能踏门槛,须由大衿姐背出,同时还往新娘身上撒谷米,意为姑娘从娘家“撒”出。新娘被背至庭院外方可着地,伴娘为她撑伞(新娘没有面盖,只用雨伞遮顶)。待嫁妆装好后,娘家放一串炮竹送姑娘出门。新娘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前去与等候在村头的新郎“碰头”。

新郎新娘碰头时,新郎总会被迎亲的人捉弄一番。要求他作自我介绍,讲述恋爱经过、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男子“文武双全”亲迎之礼,往往令新郎洋相百出。新郎使尽浑身解数,向新娘送上鲜花则表示接到新娘子。随后,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合二为一,前呼后拥将一对新人送至新郎家。

(2)婚礼

新郎家人在屋前放一挂鞭炮迎接新娘的到来。新娘入屋先要跨过门槛的火盆(一意为驱邪,二意为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新娘进大厅要往她身上撒谷米,三把撒入临沂婚嫁风俗,三把撒出,并头顶筛箕。(其意有二:一敬神及让新娘带来好运;二是传说有金鸡拦路,撒谷米把金鸡引开,让新娘顺利过门了)。随后,新娘被送至新房,由新郎的弟弟或妹妹为其设座敬茶,新娘要给他们“利是”答谢。

新娘稍事休息后临沂婚嫁风俗,即行“拜堂礼”,此礼由村长或有名望的人主持。新娘新郎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并向家中各长辈敬茶。喝了“新人茶”的长辈要给新人“利是”。

新人拜堂后,主家设宴款待宾客。设宴开始先设“太平宴”,送亲客人先入席,其他客人等下一轮开席。席间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的引领下,先后向每位饮宴客人敬酒、敬茶。新人给客人敬酒敬茶时必须按长幼、亲疏顺序逐一喊出对客人的称呼。如有错漏,则客人不悦,认为不敬。就有意刁难新人(主要是新娘)。

闹房过去是有的,传统节目有:喝交杯酒,咬苹果、咬糖果、敬烟敬茶等。主要是年轻人的作乐,有娱乐的性质,也有考验新娘脾气和性格的用意。如今已不兴“闹房”了,即使闹房也不如以前热闹。

(六)回门

结婚第二天即回门。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的陪伴下回娘家。过去是带烧猪回门送给娘家各亲友,以示贞节。如今新娘则带猪肉、鸡和米篮回门,并将这些礼物送给各家亲友。娘家会在这天设宴款待“新姑爷”和到贺宾客。过去嫁女要办两天酒席,俗称“嫁女三日忙”。如今为省事,娘家的酒宴只设在女儿“回门”这天,亲友也会在这天前来饮宴。这天,母亲会把小猪、小鸡作礼物让女儿带回去喂养。其意是:给女儿种子,让她靠自己双手开创新生活。寄予父母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祝愿。

(七)担大茶

结婚第三天,娘家的亲属(主要是妇女和孩子)会相约来探望新嫁的姑娘。母亲借机察看女婿家庭环境如何,女儿在这个新环境生活是否适应,有没有受人欺负。同时也指点女儿如何操持家务、侍奉公婆。从这天开始临沂婚嫁风俗,新娘就完全进入当媳妇的角色,包揽所有的家务杂事男子“文武双全”亲迎之礼,招待娘家客人。

闹完三天后,整个婚礼方告结束。至于出嫁女归省,回娘家住几天,则没有特别的礼节,属于婚礼的延续。

二、佛冈婚嫁风俗的多样化特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是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的高度概括。婚姻风俗也是如此,尽管传统的风俗都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的不同,使得佛冈民间婚俗同样地呈现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佛冈分为客家话地区和粤语话地区两大部门,因而在婚嫁风俗上形式呈多样化特征。

1、婚嫁风俗的地区差

根据地形,佛冈县大体上可分为北部山区(高岗、烟岭、迳头)和平原地区(水头、三八、石角、龙南、民安等镇),由于地理条件和语言不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有很大差别。体现在婚嫁风俗上是仪礼程序的大同小异,细节上的千差万别。如在山区(客家话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商业不发达,当地居民的结婚用品不像平原地区居民那样可以全部在市面上买到。他们一般会自己动手制作,并在很早之前就做好准备。如结婚所需家具柜、台这些木制品,由于山区木材原料丰富,需办婚事的人家会把木工师傅请到家中,自供木料制作结婚家具。又由于山区路崎岖,山道狭小曲折,当地迎亲也多以步代车。若山区姑娘嫁到平原区域或两家相距太远,则男家在送过聘礼之后,则可把新娘接回家。结婚这天新娘家不操办婚宴,只等来年正月女儿携“新女婿”来拜年时,女家才设宴款待“新姑爷”。其婚礼程序比平原还省了很多。这都取决于地理条件的差异。

2、婚嫁风俗的经济状况差异

以上记录的只是佛冈县平原地区较殷实家庭所办婚事的具体情况。事实上,佛冈作为一个山区县,仍有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特别是处于交通不便利、比较闭塞的山区各镇。对于这些生活贫困的居民来说,保证一家温饱尚且是一大难题,婚嫁喜事,丧葬礼仪则一切从简。像上面提到的一些山区人家,嫁女就省了送亲、回门、担大茶、办婚宴等礼节,这样可以省去很大一笔开销。嫁妆也不如平原地区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那么丰富和充实。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大床铺盖之外,如能添置一两件小家电则是奢侈品。甚至有些贫困的家庭收取男家少量礼金,让女儿打个包袱,包几件衣服就去男家过日子;这样就算把女儿嫁出去了。其婚宴负担也就不如平原地区那么重。由此可见,经济状况不同,其婚宴礼俗会有显著差别。

三、佛冈婚嫁风俗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婚姻消费风俗也随之产生极大的变化。佛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省内的一个山区县,其婚嫁风俗也有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婚嫁风俗仍有很大的势力,继续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新的婚嫁风俗不断产生,并向着合理和文明的方向发展。

1、佛冈婚嫁风俗的“恋旧”趋势

首先体现在“旧礼”仍未废除,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礼金也不断“加码”,彩礼也不断“升级”:电视要带彩色的,自行车要冒烟的(摩托车),缝纫机要锁边的,金银玉器首饰少不了。喜帐仍要挂,将客人的贺礼“示众”,客人为了争面子,礼越送越厚,人情越做越大。有人甚至用大额钞票拼成“喜”作贺礼,以炫耀自己的财气。

由于传统婚俗的影响,社会上攀比之风大为盛行,一些青年结婚讲排场,比阔气。结婚费用逐年增加,往往超过了家庭实际的负担能力。甚至有人借债大办婚事,以致婚后身负重债,生活十分拮据,更有由此而引发夫妻争吵,家庭不和的,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故此,破除旧的不合理的婚嫁风俗,树文明婚俗新风,势在必行。

2、佛冈婚嫁风俗的“趋势”倾向

受传统婚俗的支配和影响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佛冈各地的婚俗也有新的发展和更合理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礼服的变化和闹房、哭娘等习俗方面。

现今,佛冈人结婚的礼服已由过去男装的“唐装衫”、解放鞋和女装的“大襟衫”、“绣花绒鞋”换成了西服、皮鞋。许多姑娘还会把裙子作为自己的新婚礼服。也会在结婚这天去发廊做个漂亮的“新娘装”,穿上大红喜庆的旗袍,更有赶潮流的青年会去影楼拍张婚纱照以作结婚纪念。

在过去,闹洞房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在“闹”的气氛中多少表现出一些“粗俗”的行为。如今,人们已经不喜欢这种不太文明的娱乐方式。电视的普及,街市的热闹繁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消遣娱乐方式。“闹新人”对于人们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了。因此,佛冈人结婚“闹房”也就不如从前热闹,甚至干脆不“闹”了。

同样,以前十分“热闹”的“哭娘”如今也哭得不“热闹”了。姑娘媳妇在将嫁姑娘闺房中聚集,只是为了聊天说笑交流感情。很多姑娘甚至不知道“哭娘”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怎样哭。这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多数是通过自由恋爱充分了解对方之后才决定结婚的,普遍对自己的婚姻满意,也就无需像过去那样借“哭娘”发泄内心不满。姑娘是在欢乐喜庆的气氛和一片祝福声中出嫁的。这些风俗的改变,体现了佛冈人的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