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文|木木
编辑|观星
芭蕾舞自14世纪发展至今,给予人们的印象仍是高雅艺术的代表。芭蕾舞崇高的艺术地位不仅仅在于其历史发展悠久。
它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高雅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其旷世独立的高贵气质。芭蕾舞基于其历史来源,发展壮大于贵族阶层。在其孕育的阶段就被赋予了贵族的审美。
一、礼仪文化呈现舞蹈艺术美
路易十四将礼仪和芭蕾作为宫廷生活的核心,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好的礼仪能够彰显身份的尊贵和自身文化的修养,而芭蕾是培养礼仪的直接手段。
芭蕾又源于礼仪的细节规定,自礼仪打开舞蹈的艺术发展之路。因此,礼仪文化和芭蕾是如影随形的共同成长。
芭蕾舞的精彩不仅限于高难度的技巧,更绝伦的是舞者一手一足,一呼一吸给予观众美的享受。
包括后世发展的剧目,像《吉赛尔》、《睡美人》、《天鹅湖》等等舞剧中,礼仪有相当大的篇幅,包括谢幕之后的行礼。
或是专门的礼仪舞蹈,像波洛涅兹,甚至是贯穿于舞蹈动作语汇中的优雅,处处都透露着礼仪的风范。舞会舞蹈时期的芭蕾舞,以礼仪社交为主要目的。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芭蕾逐渐脱离社交舞蹈的状态,作为一门独立的舞台艺术。但是舞蹈中的礼仪并没有在当今的芭蕾舞中消散,它以不同的形式依旧贯穿其中。
首先,现如今的芭蕾舞教学当中依然有历史生活舞蹈的课程,这是作为专业芭蕾舞者的必修课程。
欧洲宫廷舞蹈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在《16-19世纪舞会舞蹈》的书里强调过,为了不让舞蹈学校的学生和舞蹈剧场的演员这两个身份之间脱节。
青年舞蹈演员一定要熟练的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生活舞蹈礼仪与,因为在其今后的舞蹈表演生涯上一定会遇到舞会舞蹈的内容。
礼仪文化已经贯穿于芭蕾舞的舞台表现之中,最为生动的演绎就是芭蕾舞剧《睡美人》。
这部舞剧被誉为“芭蕾舞剧中的百科全书”,从剧本创作到表演内容都能具体的展现礼仪文化的渗透。
“它关乎宫廷及其正式礼仪:一位皇室成员的诞生及成长(历史开讲)芭蕾舞的旷世独立高贵气质——欧洲宫廷舞蹈课程,一场婚礼和一场狂欢。这是对古典芭蕾与俄罗斯帝国宫廷原则充满感情的重现。”
编导彼季帕在对这部舞剧进行编创的时候,就说到想要展现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生活,巧妙的通过不同时期的舞会舞蹈来对比出一百年的时间穿越。
例如,一幕的开场舞蹈、二幕的公主相亲、三幕的王子出场等等众多经典片段充分体现了礼仪舞蹈、礼仪动作。当中的公主变奏中(历史开讲)芭蕾舞的旷世独立高贵气质——欧洲宫廷舞蹈课程,手臂动作的运用很明显是在表达行礼的内容。
中国“礼”文化的根本与法国有着巨大的差异,法国宫廷对于礼仪和舞蹈都重在其社交性上,结合的足够紧密,且能够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而中国礼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思想的传播,涉及面较广,因此清朝礼仪与舞蹈之间的发展关系与西方芭蕾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其实也有传统的礼仪交际舞蹈,称为“以舞相属”,流传于汉代,是在宴会上主人起舞,客人回舞的形式。
舞剧《铜雀伎》中有对这一形式的复现。但由于封建等级思想的限制,于后期渐渐没落。发展至清代,礼仪与宫廷舞蹈的关系主要用于限定场合。
《清史稿·乐志》中提到清宫廷“舞有二:用于祀神着曰佾舞,用于宴享着曰队舞。”
佾舞的主要作用在于祭祀,它属于礼仪文化的一种,但不包括于社交礼仪当中。而队舞的用途在于交际,更偏向于统治者欣赏的角度。
在清代,戏曲文化的发展占主导地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于清代乾隆时期吸收各地方戏曲精华最终形成。
在京剧《四郎探母》中有一幕铁镜公主向杨四郎行礼下蹲的动作,模仿的就是清代女子行的肃礼。据相传,是当时的戏曲名家进宫给慈禧太后唱戏时,偷偷学习的。
中国礼仪形态在现如今的舞蹈中更多以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出现,如《铜雀伎》、《孔子》、《李白》等舞剧中都有对中国古代礼仪的编创。
在中国芭蕾舞的教育体系中,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还是为数不多。
二、清朝行礼组合
清朝男子行礼组合总时长1分37秒。音乐选自专辑九歌·国殇。动作元素以作揖、单腿跪安为主。清朝宫廷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
因此下跪、叩首多为其主要行礼方式,但这些元素作为课堂的训练并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在动作元素的选用了更为适当的作揖及单腿跪安。
男子行礼的形态追求清朝宫廷士大夫贵族阶层,相比较万人之上的皇帝或是生活贫寒的平民阶层,士大夫阶层更能代表那个时期精英阶层的修养和风貌。
在形态上借鉴了京剧中的体态,面冲于子午线,胳膊的姿态依据古典舞中的“提筋手”作修改。
清朝女子行礼组合总时长2分2秒。音乐选自秦万民的《浪漫》。动作元素选用万福礼(女子作揖)、蹲儿安、扶鬓礼及双拉手礼节。
女子的礼仪动作相较于男子更为丰富,抛去肃礼的三跪九叩,将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满族特有风格的行礼进行组合编创的元素。
女子的形态采用刚婚嫁的公主格格,由于清朝宫廷明确的等级规范、有无婚嫁的女子行的礼数是有区别的礼仪与,因此这一年龄身份的划分,在动作的编排上可以更加丰富和具体。
女子借助了道具手绢的运用,取材自绘画本《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中煜呱(中国西洋画大师之一。
三、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建立人类共性中“人性”的表达,是人类向往文明和谐及建立高尚社会的理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礼仪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礼制贯穿。
中国古代社会的构建以礼法治国,礼法之于法律,加入了礼制的概念,将德治梦想实现具体化,相较于法治社会,更添一丝温和。
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刑法的权威让民众只知惧怕不知耻为何,礼法社会的构建,在社会井然有序的同时,更能加深民众的知耻之心。从宏观来说,礼是安世济民的作用,是维系社会正常活动并
要求人们共同追求的道德规范,《左传》中提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从微观来说,礼多用于仪式典礼,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更是交往的艺术。
中西方礼仪都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尽管东西方礼仪源自不同民族创造,但彼此的礼仪原则中都有着对于美与规范的追求。
西方宗教文化中信奉“原罪”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秉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则,无论是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建立都在于克己复礼。
因此,礼仪文化的学习不仅是从形态上去体会,更要重视对于心与美的追求。
沿用《礼记》中的一段话“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之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礼的尊贵并不在于其形式的呈现,更要去理解其含义,通晓礼的本质,方可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这是东西方文明共同的追求,也让我们从知礼、行礼、通礼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