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满彻:日本电影或配乐爱好者倒很少了解
武满彻大概是亚洲唯一能与欧洲大师们匹敌的作曲家,他几乎影响了日本所有的后辈。久石让就曾表示过,“我们应当摆脱武满彻老师的阴影”。如果说在世界古典音乐界日本的代表人物在指挥上是小泽征尔的话,作曲就只能是武满彻了。
武满彻的音乐风格,总体上继承了日本传统音乐的风格。日本人将自己的传统音乐称为邦乐,其中的一个类别为能乐。与西洋音乐相比,日本的此类音乐更重视音乐的音色与“停顿”。所谓“停顿”,便是音与音的间隔,音乐沉默的长度。
能乐
以能乐中的大鼓和小鼓为例,小鼓演奏密度大,负责营造氛围,而大鼓演奏密度小,它停顿后的再次奏响往往会以贯穿肺腑之势打破沉默。这即是日本邦乐中的压抑与爆发。
武满彻的音乐也是这样,可以说是非常的极端。作曲时他会完全置身于一人的孤独世界中,拒绝任何人接触他。与朋友交往时,他好酒日本传统音乐名曲,喝多后无话不说,甚至会在家里穿着芭蕾服学跳小天鹅给妻儿看。
一般学习20世纪严肃音乐的人都不会对他陌生,武满彻一生共谱写了 58 部电影音乐,他的音乐融合性强,既有日本传统邦乐的影子,也大量地使用了现代管弦乐与电子音乐。
武满彻也是个了不起的配乐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乱》。可能是他参与的影片大多名气有限或属于小众文艺,亦由于中国对于日本电影介绍的稀少,国内电影或配乐爱好者倒很少了解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武满彻。
武满彻(Toru ,1930-1996),日本作曲家。出生一个月后即随家人移居中国大连,八年后又返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武满彻和他的同学被征集到这里的陆军粮食基地参加劳动。这一日不知谁拿了留声机放起了法国名曲《对我细诉爱语》(-Moi D'Amour),幽婉的音乐与满目疮痍的战地景象格格不入。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播放同盟国的音乐。当悠悠然乐曲响起时,武满彻被深深震撼了,从此立志要成为一位音乐家。然而,在此之前,武满彻并未显露出音乐天赋,他曾在堂兄弟家听过贝多芬的唱片,可对古典音乐并不感兴趣。
战败后的日本贫穷,有钢琴的人家极少。14岁的武满彻走在街上,听到哪里有钢琴声就去敲门,提出为对方做家务劳动以换取 1 小时练琴的机会。得到允许后,他会全神贯注地将每个音符记在心里,回家再练习。
因为没有钢琴,武满彻做了一个纸板钢琴,没有声音,就凭借记忆,想象作曲,这样持续了数年之久。二战后,武满彻从驻日美军的广播中听到弗兰克、德彪西等法国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还在驻横滨美军军营打杂时接触了爵士乐。
从事音乐的志向越来越清晰,于是随作曲家清濑保二学作曲,但基本上还是处于自学的状态。一直到他 23 岁时候,一位前辈送给他父亲一架钢琴作为礼物,他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琴。
1949年武满彻报考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却又觉得自己不适合那里的氛围,于是缺席了第二天的考试。在从未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他看来,对他的音乐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和日式庭院。从日式庭院的一石一树中,学到了日本式表达感觉的时机和色彩。
日式庭院
武满彻的一生除了音乐,没有从事过其他任何工作,他心里认定的目标就是成为优秀的作曲家。然而,生活是很现实的问题,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经济来源。他一度甚至穷到连冬天能穿的一件厚外套都没有,还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医生的结论是最多只能活两年。
出院后也没地方能待,去了隔壁好友家暂住。这位朋友有一个妹妹,就是他后来的妻子,浅香。她比武满彻小一岁,听说他只剩下两年时间了,决定照顾他,就这样结婚了。
那时候的日本没有人过着豪华的生活,只要有一口饭吃,能活下去就行。武满彻对音乐的执著让浅香很崇拜,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即使贫困也挺快乐的。就这样,浅香一直在外工作赚钱,支持着整个家和武满彻的音乐创作。
1957年,受东京交响乐团之托,武满彻写出了其成名作——《弦乐安魂曲》。最初日本乐坛对这部作品反应平淡,但 1959 年到访日本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偶然在NHK听到《弦乐安魂曲》的录音后,却给予高度评价:“这音乐实在是太强烈了,真想象不出那么矮小的男人竟然能创作出如此强烈的作品。”此后,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武满彻作为一名作曲家,开始受到世人关注,也逐渐被同行接受。
弦乐安魂曲
《弦乐安魂曲》全曲长约9分钟。编制为:第一小提琴10把、第二小提琴9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7把、低音提琴6把。《弦乐安魂曲》形成了独特的“武满彻音响”,音乐无强烈对比,配器闪烁,乐流自然涌动,是一部无调性的现代作品。
1961年武满彻为管弦乐团创作的《环》在大阪首演,担任指挥的也是当时刚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的小泽征尔,自此两位艺术家开始了毕生的合作和交往。
多年后,小泽征尔在与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交谈中提起武满彻时说:“我感觉武满彻就像法国小说《小王子》中的那位小王子,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给我带来深刻影响,然后瞬间又无影无踪了。”大江回应道:“很精当的比喻。武满彻住在一个人的星球上,你驾着飞机迫降在沙漠上,与武满相遇。”
电影《他人之颜》剧照,武满彻友情客串
武满彻的创作个性鲜明,音乐语言新颖独特,在日本音调基础上运用了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具有时代新鲜感。武满彻的音乐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德彪西和梅西安的风格武满彻:日本电影或配乐爱好者倒很少了解,爵士乐,以及音色音乐等,他也深受日本传统音乐的影响,有部分作品使用了民族乐器。
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慢速度的,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他的创作以器乐曲为主,管弦乐作品效果相当独特,也有一些作品涉及到电子音乐的技术,同时他也作有大量的电影配乐,著名的包括黑泽明的《乱》。
电影、黑泽明与《乱》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印象,认为古典音乐是艺术,古典音乐作曲家为电影配曲会降低自己的水准。但武满彻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乐在其中。因为他还是一个超级电影迷,一年要看几百部电影。武满彻曾说过:“我去国外,语言不通,但我会去看电影,我认为这样可以了解当地人,这是一种用音乐感受世界的方式。”
出于对电影的喜爱,武满彻成了高产的影视作曲家,一生共谱写了 58 部电影音乐,其中现代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也影响了以后不少日本电影音乐人。
从1961年起武满彻:日本电影或配乐爱好者倒很少了解,武满彻进入了电影配乐创作的巅峰期,接连为羽仁进导演的《不良少年》、小林正树导演的《切腹》、勅使河原宏导演的《砂女》和《他人之颜》等影片创作音乐。1968年黑泽明拍摄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特别邀请了武满彻为电影创作音乐。从那时起,武满彻的音乐成为黑泽明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为黑泽明的 96 部电影做了配乐。
然而,二人的合作最终却以不欢而散告终。1976年,黑泽明、井手雅人和小国英雄三人在黑泽明位于御殿场的别墅完成了《乱》的剧本。这只是第一稿,后来由于资金问题,影片搁浅。几番周折后,拍摄终于得以付诸实施。1983年12月剧本定稿完成,距离第一稿已经过去了7年。
黑泽先生写剧本的时候常常是听着唱片,他写《红胡子》听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而创作《乱》则是听的正是武满彻的《十一月的阶梯》。
《乱》的剧本里,三之城陷落是一个重要的场景。剧本是这样写的:“接下来,是城堡陷落时地狱般的惨状……配合着画面,音乐犹如死者的心声,随着痛楚的节奏,走出满含哀怨的旋律。初如低泣,仿佛轮回周而复始,然后渐渐高昂,到最后,几乎就像无数死者的嚎啕一般。”在这里,除了音乐之外不加入任何声音,黑泽明当时说:“这里就交给武满了。”
面对如此刁钻的描述,想来作曲家一定会非常为难。武满彻花了 9 年时间构思这个作品,单这个场面的音乐就长达 6 分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黑泽明最后选择的配乐是马勒的《大地之歌》中的“告别”。而在《乱》的制作发布会上介绍演员的时候,背景音乐用的是马勒的《巨人》。自那以后,马勒的作品似乎成了黑泽明最中意的《乱》的主题曲。
武满彻后来曾对媒体说:“也许在过去的 9 年里,黑泽先生的心意已从《十一月的阶梯》转向了《巨人》。我不知道那个部分要用马勒的音乐,就先作了曲,用合成器做好,样片试映的时候带去了,哪知黑泽说,我也配好了,他居然已经配合音乐把样片也剪辑好了。”
随后,在北海道录制札幌交响乐团的演奏时,两位天才的意见发生了冲突。在北海道的酒店里,黑泽制作公司制作经理野上照代不知多少次被黑泽明叫到房间里,去取他写给武满的便条。就这样,黑泽与武满两人数日内互不说话,所有的意见表达全靠传递小纸条塞进门缝。现在这些纸条都还保存着,写的内容都很有意思。两个人绝对谁都不让谁,绝不妥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意见最重要。
黑泽明
此后两人再没有合作过日本传统音乐名曲,但友情还在。“为什么黑泽明和武满彻还保持不错的交情?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黑泽明是不可反抗的,不能对他说反对意见。只有武满彻跟他说了,黑泽明觉得这非常好。”
安静的离开
经过多年的挣扎,武满彻一直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出路。直到他远离日本日本传统音乐名曲,在欧洲定居,有了距离之后,他才清楚意识到他的音乐一辈子也无法摆脱日本文化的影响。
作曲家陈其钢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是无法逃脱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母语的,这既是他的限制,同时也是他的依靠。武满彻也是如此,人们发现,即使在他最激进的作品也没有摆脱东方音乐的特点,没有西方式的逻辑发展,一切都是静态的,缓慢地循环。
武满彻希望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一部歌剧作品,但最终未能如愿。1996年因病去世。去世当天,由于天降大雪,没有朋友上门探访,连夫人也不在身边。武满彻在当天播放了他非常喜爱的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一个人静静地听完了全曲。
武满彻与妻子浅香,女儿武满真树
武满彻曾答应格伦·古尔德大奖组委会,这一年将去参加最后的颁奖仪式,这是音乐界最为重要的一个大奖。然而他作为格伦·古尔德大奖的主席,未来得及向评委会寄出推荐信就与世长辞,之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了这封“千金难买”的推荐信,举荐的是中国的谭盾,谭盾也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格伦·古尔德奖的中国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