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招堤修建年代最清晰的记载,解读历史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招堤修建年代最清晰的记载,来源咸丰《兴义府志》收录的旧文“招公堤记”,作者使用了“厥名”,猜测是康熙朝的一位地方官员撰写。主要目的是为招国遴歌功颂德,同时也带出“招堤”名称的由来。也许是誊抄文吏不便直书作者名讳,故没有留下名字。原记录这座“长八十余丈,阔八尺”的招堤,“肇工于甲戌孟冬,落成于丙子孟春”,即开工时间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十月,竣工时间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一月,整个工程耗时一年半。据《南笼府志》记载:“招公堤在城外东海中,国朝游击招国遴以水无关锁,捐千金筑石堤。高阔一丈许,上建亭台,杂植花柳。后圯,仅存遗址。乾隆二十八年,绅士捐金葺之,堤成。”招堤位于府城的东北面,因此无论记录为城东还是城北,方位大致都是吻合的。修建原因是“水无关锁”,就是这里的水直来直去,比较“凶险”,常会泛滥。堤“上建亭台”,即招堤从最初修建开始,便不仅仅是单纯的水利设施,亭台就是文化的注入。另外通过当地乡绅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捐钱对招堤重修,堤“高阔一丈许”,即比招国遴原来“阔八尺”明显加宽了,这个细微变化,反而说明记录的准确性。

带涵的对联_带对联的诗句_对联加含义

招堤

又按《安龙县志》记载,乾隆五年(1740),南笼知府杨汇同样为招堤做了两件事。一是“倡议在堤两侧遍植垂柳”,二是“集资在堤端金星山上建三层高阁一座”,阁楼额题“巍然紫府”四字。杨汇为辽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字文源,号景川。其父杨琳官拜广东总督,妥妥的“官二代”,故杨汇得入最高学府国子监,为监生。雍正三年(1725),年仅24岁便官至副厅级,任江西广信同知。雍正四年(1726),升为正厅级,任浙江台州知府。雍正六年(1728)六月,升为副部级,任陕西西宁道台,可谓一年一个台阶。同年十一月,杨汇被雍正皇帝定性为“少年纨绔带涵的对联,胸无定见,不胜要地道员之任”,遭到解职,十年之后才被朝廷再次启用。乾隆三年(1738),赴贵州任黎平知府。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调任安龙,任南笼知府。杨汇在安龙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干到乾隆十二年(1747)八月,调任大定(今大方县)知府。

现在问题来了,一是杨汇是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任南笼知府,当年能否抵达安龙都不一定,马上就在招堤两岸栽树,感觉时间太过紧凑,逻辑有些问题。即便对招堤有修整,也应该是任上这一时期,而不是这一年。二是杨汇做这个事情,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南笼府志》中没有体现。三是关于“招堤金星山”。《兴义府志》有两处截然不同的记载。“河渠志”中,记录为“堤尽,即金星山”。县志使用了这一说法。“祠祀志”中带涵的对联,记录为“文昌阁在北门外,招公堤之尽处。螺峰土。乾隆五十七年拔贡生邢元修等建。道光十三年谢坤、邢士蒸等修。”两个记录一说是“金星山”,一说是“螺峰土”,二者必错其一。但只要到过现场,可以明显感觉前者有误。因为招堤北端尽头这个凸起的孤峰,非常矮,如果说成一座山,的确有些牵强。称为“螺峰土”,即像螺蛳形状的土峰堆,则比较形象。结合《兴义府志》还有“梓潼阁在(府城)西门外金星山顶”的记载,可以知道混淆的原因。梓潼阁祭祀梓潼帝君,此君和文昌帝君作用无二致,古人眼中,都是掌人间科举功名和禄位的道教神仙。久而久之,人们把金星山的梓潼阁也称为文昌阁。后人又把金星山文昌阁与招堤文昌阁搞混淆,导致金星山也和文昌阁一样带涵的对联,被混淆到招堤。

无论乾隆五年(1740)南笼知府杨汇是否真的在招堤尽头的螺峰土修建三层高阁,但乾隆五十七年(1792)拔贡生邢元修在此建文昌阁是没有问题的。“邢”是安龙的大家族,仅《兴义府志》的誊写人员,就有童生邢士洪、书吏邢士林和邢士标,其中采访组的生员邢士蒸,还直接参与了道光十三年(1833)对招堤文昌阁的修缮。今天,这栋阁楼就位于堤北端尽头的螺峰土南麓顶部。阁基平面呈六边形,边长均为5.7米。阁楼为三层三檐,可拾楼内木阶梯而上安龙招堤修建年代最清晰的记载,解读历史,通高18.8米,穿斗式石木结构,六角攒尖顶。翼角鸱吻高翘,青黑色筒瓦,葫芦宝顶。底层为五面青石砌筑,南墙开大门,两侧墙面开石方窗,套钱纹窗棂。二层开券顶透窗,窗棂同样为套钱纹。三层开圆形透窗,“寿”字纹窗棂。二层、三层墙面抹为黄色,远观之,在灌木映衬下,绿衣黄里,飞阁流丹,非常醒目。值得注意的是,阁楼改造痕迹非常明显,底层屋檐经过修缮,明显有加宽迹象,因此工匠只能通过在阁基上增加檐柱支撑,让建筑保持稳定。

带涵的对联_带对联的诗句_对联加含义

“禄享千钟” 涵虚阁门左石凳

带涵的对联_带对联的诗句_对联加含义

“封侯挂印” 涵虚阁门右石凳

阁楼最重要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大门。门边置两张石凳,正面均浮雕传统图案。门左一张相对少见,为我们前文说过的“禄享千钟”。门右一张常见些,浮雕“封侯挂印”。门框左右两侧,镌刻一联:“历四十七年,始复前嶶,大好河山若有待;亘二百余里,合成斯举,文明气象看重新”。上款“宣统三年仲夏”,下款“合郡重建”。即1911年五月,由安龙老百姓重建。对联大致意思:经历了47年,大家齐心合力,终于把阁楼恢复如初。兴义府横亘200余里,大好河山,一定会焕发文明新气象。从宣统三年往前推47年,为同治三年(1864),这一时期安龙曾被回族义军数度攻陷,猜测是阁楼被毁的时间。

带涵的对联_对联加含义_带对联的诗句

涵虚阁

对联加含义_带对联的诗句_带涵的对联

涵虚阁门额和对联

对联上方门额处,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上石匾横向阴刻“涵虚阁”三字。这块额题也正式宣告,历史上的文昌阁,演变成为今天招堤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涵虚阁。所谓“涵虚”,就是指天空的景色倒映在水中,这个意境和招堤天高水清的景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也就是民国元年,刘显潜与聂树楷上任安龙后,对招堤进行重修,又在涵虚阁大门的内侧,雕刻一块石匾,上书“巍然紫府”。落款“壬子桂月”,即1912年八月,桂花盛开的日子。所谓“紫府”,就是道教神仙居住的地方。因此这块石匾实际又把“涵虚阁”带回到原来“文运昌盛”的意境。可能刘显潜与聂树楷认为安龙招堤修建年代最清晰的记载,解读历史,文昌阁的历史不能忘记吧。

带对联的诗句_对联加含义_带涵的对联

涵虚阁“巍然紫府”石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