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副对联,你知道几个?
一 副 绝 对
相传,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在春节前夕,一个学士在寝门左右两块桃符板上题写联句,以迎新春。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帝看到后,认为学士的题句不工整,便亲自在桃符上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祥联语。这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为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大多数是一个单音词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副对联,你知道几个?,也有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多音词,对联就是字数相同的对偶句。一般来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字的声律相对,即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春联的典故,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它们要音节一致,词性相同而意思相对或相迎,并且忌讳上下联出现重字;上下句句式一样,但句意要相互独立而且有联系。
古代的文人喜欢聚会,他们在一起切磋,吟诗作赋。有一年中秋节,有几个秀才聚在一起赏月,一边吃月饼,一边谈些时事。到了半夜,月亮又大又圆,有一位秀才来了兴致,出了个对句让大家对:“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这上联很巧妙地将人间天上联系起来:每月月圆时,人间都是一月之半。秀才们个个苦思冥想起来,可是直到天亮,还是没有人对得上。大家没有办法,只好各自回家睡觉去了。
到了年底,除夕之夜,这几个秀才又聚会聊天。说来说去,想起中秋的上联还没对上来呢。大家又苦思冥想起来。过了一会儿,原来出联的那个秀才站起来,又对出了下联:“今夜年尾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副对联,你知道几个?,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以中秋为题,下连以除夕为题,成了一副绝好的对联。大家听了,拍手称妙。
史 上 最 难 对 联
对联有嵌名联,即在对联中嵌入姓名、地名、楼名或其他特定的字。明代某地书院有一上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这出句很久没人对出来。后来大学士杨大年对出下联:“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上联嵌入李阳名,下联嵌入马援名。
有嵌字联,包括嵌方位、季节、名称等。比如,乾隆年间,工部衙门失火,特命司空负责督工修复。纪晓岚做上联道:“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但一时想不出下联,正巧看到一位中书内阁春联的典故,于是马上有了下联:“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
有嵌数联,就是在联中嵌入数字,表达意思。比如,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王安石出了三条上联,难倒了素以善对著称的苏东坡。三句上联是:一、“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二、“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三、“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据说,此三句到现在还没有下联,可见其难度。
唐 伯 虎 的 一 副 对 子
有一天,一个富商带着唐伯虎一位朋友的信,来求唐伯虎为他新开的一个店铺写一副吉祥对联,以装点门庭,招徕顾客。这个富商是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偏又喜欢附庸风雅的势利小人。唐伯虎实在不愿为之费力春联的典故,但又碍于好友面子,只好勉强写了一联应付:“财源似流水;生意如春风。”
岂料富商一看,面露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这些词太文气,太含蓄,未能把“发财”的意思点明,要唐伯虎重写,并要突出强调财源广进之意,句子粗俗点也不要紧。唐伯虎无意与他争辩,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又成一联:“门前生意,好像夏夜蚊虫,输进输出;柜里铜钱,恰似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富商这才眉开眼笑,叩谢而去。谁知对联一贴出,围观的人差点笑掉大牙。
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