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文遗风如迷宫若隐若现——《早春》

《早春》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黄建树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二〇二一年四月版

《天使之门》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熊亭玉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二〇二一年四月版

对于读者而言,俄罗斯文学似乎是一种“愿者上钩的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灵魂在阅读中被震撼,并因此无法挣脱。对于写作者而言,这些影响则直接体现在作品的角角落落,俄文遗风如迷宫若隐若现——比如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下简称佩内洛普)。

佩内洛普出生于英国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英文系,曾在BBC就职,窘迫岁月里曾住在泰晤士河上的船屋里。怎么看她都是一位原汁原味的英国作家(被A.S.拜厄特称为简·奥斯汀和狄更斯的继承人),似乎和俄罗斯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她和世上所有作家都不一样”,佩内洛普 “当她终于在年近60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生活阅历、信念和对历史以及异国政治的探索兴趣都不断融汇到她的小说中”(李公明语),她突破了个人经历的限制,把笔触延伸到欧洲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时代,包括十八世纪的德国(《蓝花》)、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无辜》),当然不会少了俄罗斯,这就是我想着重谈谈的《早春》。

“1913年,从莫斯科乘车,经华沙转车,前往查令十字街,全程需花费14英镑6先令3便士,以及两天半的时间。”全书第一句话,毫无预兆地,直接把读者拽入俄罗斯语境中,点明大革命前夕莫斯科的时代背景。这句精确的话是佩内洛普从一本旅行书中找来的,这也让《早春》染上了一层历史小说的色彩。佩内洛普则为此做了大量的关于俄罗斯的研究,资料积累海量,几乎所有细节都分寸不差,甚至大部分找得出历史原型,比如贿赂警察的方式、印刷技术以及扑克牌在俄罗斯边界被没收充公的细节等。

“失败者”是佩内洛普笔下主人公的特点,弗兰克,《早春》的主人公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是一位从小在莫斯科长大的英国移民者,父亲从事印刷相关的行业。故事开始于弗兰克的妻子抛弃了他和他们的孩子俄文遗风如迷宫若隐若现——《早春》,和别人私奔,故事的结尾又以另一场私奔为终点。他周围的人也只把他看作形势不好随时就能抬脚走掉的异国人,弗兰克不停地陷入各种生活的困境里,不得不面对。而这些生活经历俄罗斯小说家,也是大革命前夕生活在俄国的部分移民的真实写照。

作者以莫斯科社会的各色人等编织了一幅俄罗斯的城市图景:狡猾的莫斯科商人、看似“革命狂热分子”的学生、被迫遣返回英的家庭女教师、收受贿赂的警察……她让弗兰克周旋其间,试图摆平一桩又一桩风波,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弗兰克的会计,塞尔温先生,是那种典型的俄罗斯小说式人物:圣徒,一个苦行僧式的人物,随时打算帮助别人,随时开口宣讲托尔斯泰的哲学,甚至写诗。

但更灵魂性的,是佩内洛普对俄罗斯文学的化用和致敬。小说的开头是弗兰克被一通电话召唤去了火车站,把孩子们领回家,而结尾几乎是一个重复俄文遗风如迷宫若隐若现——《早春》,弗兰克又去了一次火车站,这总让人不由自主想起《安娜·卡列尼娜》的相遇和生死离别,也都是发生在火车站里。孩子们戏耍熊崽的行为,也令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众人聚会中出现的那一头熊,只不过这一次,胡闹的人从大人变作了孩子。甚至,行文中屡屡直接提及托尔斯泰,譬如弗兰克印厂里的首席排字工人特维奥尔多夫,就曾经拿出了一本《复活》——“是首个未遭审查人员删减的俄文全本。印刷该书的是黑德利兄弟公司,其位于伦敦最东端的主教门外大街十四号。”令人仿佛看见一条奇妙的线俄罗斯小说家,把俄国的文学和英国的读者串联起来。

最后,回到《早春》这个书名。在时间上,“早春”处于冬天终将离开、春天却又未至的那段过渡时期。这样的过渡状态,准确地呼应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俄国风暴前夕的社会图景。佩内洛普的《早春》,就像一条俄罗斯文学的蓝色溪水流过头顶,而这本书,也像是读者写给俄罗斯文学的一封最好的情书。因为这个和我们一样热爱俄罗斯文学的读者,恰好也是一位这样杰出的作家。

延伸 阅读

看不见的灵魂,存在吗?看不见的原子,又存在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剑桥校园俄罗斯小说家,物理研究员弗雷德的生活被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占据。1912年的世界站在一个门槛上,跨过去,一切将永远改变……本书曾入围布克奖短名单。

(原标题《英国作家写给俄罗斯文学的一封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