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

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为了解决社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社会上先后出现了以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许多学派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他们著书立说,相互论战,迎来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从世界的角度看,这一时段在世界上被称为“轴心时代”。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论断。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时代。东西方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东方有孔子、老子等,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时,刚巧走了两千五百年,钱穆先生称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半程期”。他在《孔子传》开头有一段话:“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复又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这叫继往开来。

从春秋时期的角度看,春秋时期本身就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精神。从战乱不断到“弥兵”,从政界混乱到季文子的“相三君而无私积”,从普遍的无所作为到叔孙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的提出,都说明春秋后期正在从消极走向积极。

春秋时期有一个极为重大的文化现象是,“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和“学术下移”局面的形成。“学术下移”促成了“士”(读书人)阶层的形成。学术一旦走向民间,就会显现出百家争鸣的力量和生机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些学说各成一家之言。但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的首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他生前是不得志的。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原因在于他的学说倡导和谐。只有社会大乱走向社会大治,需要稳定和谐时,儒家文化才可能有用武之地,才可能被捧到独尊的地位。儒家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为解决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需要而应运登上神坛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又是小农经济,涣散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中国这个特点,决定了天下分久必合是大趋势,动乱不能使之灭亡,统一就成为必然。从要求统一到要求一统实质是小农经济文化的内在反映。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强调通过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理念,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儒家文化就像粘合剂一样,把生产小、家庭大的小农经济紧密的凝固在一起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使社会具有一种超稳定性,能够绵延不绝。由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消费群体,最注重人伦关系的调节,最崇拜权威、敬畏尘世权贵,因而需要皇权、族权、夫权加神权来加固大一统的社会。儒家文化强调“和为贵”,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为小农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伦关系规范。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其和谐程度是有本质必然联系的。和谐是文明的灵魂和重要标志。无和谐就无所谓文明。儒家文化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防止回到“丛林法则”。“以儒治世”实质就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载体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采用“中庸”方法来达到社会和谐与安定。这也就是儒家文化能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存在,成为国家主体文化,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并且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