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其实是非哲学,也非科学的

在上一篇文章“”里面,我明确提出来静修的本质是哲学,或者说道家儒家思想核心,是一种哲学的努力。也就是说,通过静修,我们希望对生命和世界的本质有所认识,并且是以一种理性的、开放的、在自家生命持续转化然而永无止境的方式,而不是试图达到一种最终的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其实是非哲学,也非科学的。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生命的努力,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努力的目标是要从思想上,从概念上来把握世界和生命。

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_道家儒家思想核心_法家道家儒家墨家主要思想

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这些具体的科学,还是试图为所有科学部门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的哲学,很大程度上都致力于产生一种理论体系,或者说思想概念体系,以便告诉我们说,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里,科学家、哲学家这些学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是工程师、教师、公务员、医生、商人这些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的事。知和行是分开来的。

但是中国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更多关心的不是外面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应当怎样存在,方向在哪里,生活的准则是什么。在这一点上,道家和儒家传统与源于印度的佛教传统是一致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家和儒家传统对于生命本身持肯定与乐观的态度,认为生命有着无穷的发展潜能,可以生生不息,止于至善。“至善”这个说法是极为抽象高远的,实际上等于是说生命的潜能是没有止境的。

佛教传统则对于生命本身持否定和悲观的态度,认为生必然会带来痛苦,死亡是不可超越的,因此人努力的方向不在于永生,而在于超脱死亡,以一种纯精神的存在方式跳出轮回。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基督教其实是更接近的。

也就是说,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不仅肯定生,也非常清晰地指出来人活着要有一种蓬勃向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生命潜能的精神和态度。人是要对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在内的整个生命负责的。发展自己包括肉体和精神在内的整个生命,是生而为人的首要责任和意义。

所以《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孝经》里则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既然肯定生,当然也要肯定肉体。

基督教和佛教都有一定程度苦行禁欲的色彩,而道家和儒家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苦行禁欲,只是主张凡事要适度,中节,以让自己能够时时回到中正的状态,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

从肯定生命这个角度来说,道家和儒家传统是非常理性的,比基督教和佛教传统都要理性。基督教和佛教传统都追求一个死后的圆满状态,而这个状态是虚无缥缈,无法论证的,容易蜕变成盲目的信仰,让人失去对当下生命状态的感受和关注,也看不到生命本身的无限潜能,导致对生命的自我限定,甚至有意无意的伤害。

道家儒家思想核心_法家道家儒家墨家主要思想_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基督教和佛教传统并不是没有肯定生的一面,只是那不是它们的重点而已。在这一点上,它们和道家及儒家传统是有重要差别的。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认识论上又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太偏重主观的直觉、感觉和体验,而还没有能够发展出相对精确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为它们持续深入地认识和转化生命的努力提供充分支持。

这表现在道家传统上,是道家作为一个肯定生命,相信人可以长生的传统,被许多修行者理解成为单纯追求精神的独立存在而忽略肉体的传统。表现在儒家传统上,是儒家从一个强调人只有在社会关系当中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传统,蜕变成了一套僵硬的政治意识形态。

反而是在基督教文化圈,一神教传统的没落道家儒家思想核心,让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放在现世的、物质的世界之上,试图不断深入地认识各种物质现象背后的更为本质的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发展出了越来越精致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思维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既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了物质世界,也同时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了人自身。

简单来讲,当人在不停思考的过程中,人的大脑结构和神经系统也在不断地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其实是非哲学,也非科学的,让人越来越有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会把幻觉当成真实,并且通过自己理性的发展,与现实世界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连接(关于这一点,参见“”)。

追求长生的道家传统在历史上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玄虚道家儒家思想核心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其实是非哲学,也非科学的,正是因为理性不发达的人在打坐的过程中很容易陷于各种幻觉,错把海市蜃楼当成是天堂的结果。而陷在幻觉当中的人是很容易忽略自己在现实世界当中生生不息地存在所需要的各种现实条件的。

所以正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反而是那些受过良好的西方科学思维训练的人们有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和儒家传统的精髓到底何在,并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探索和实践,把道家和儒家传统对于人性的极为乐观的理解越来越真实地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