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在哪里呢?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根本不是出世入世的问题,这是因为南怀瑾老师: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根本不是出世入世的问题,在魏晋南北朝之前,道家正统是黄老道家,而不是逍遥处世的老庄派。从先秦开始,黄老道家一直以安邦治国为已任,直到汉武帝独尊儒家后,黄老派的正统地位才逐渐被老庄派取代。
那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很简单,是对万物和万民天性的认识不同,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天性相同”,所谓“天下归仁,民胞物与”也,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当然他们内部也有分歧,孟子主张性本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同点,荀子主张性本恶,但无论是哪支儒家,他们都认为现实社会人性已经堕落,必须进行教化和改造,谁来教化,当然是圣贤了,所以儒家崇尚圣贤,崇尚教化,崇尚中庸之道。反映在政治上,儒家推崇礼治和仁政;反映在经济上,儒家一直奉行国家干预原则;反映在族群问题上,儒家主张华夷之辨,移风易俗;反映在文化上,儒家对不影响自己执政地位的思想,比较宽容,而对影响自己执政命运的,采取攻乎异端的态度。
相反,道家主张“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各因其性,率性而为。”而且因为万物各因其性率性而为,所以天道因循万物天性,靠万物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物自化无化无不化;同样,统治者也应因循万民天性,清静无为,因俗简礼,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即“我无为而民自化”也。正因为如此,道家推崇自然天性,主张全生保性,主张自化,反对教化,所以对圣贤并不感冒,庄子甚至还喊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口号,反映在方法论上,道家主张天性神圣顺其自然;反映在政治上,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因循(因循万民天性治国)和法治(道生法;法生于义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同点,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等等);反映在经济上,道家坚持自由主义原则,文景之冶时甚至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反映在族群问题上,道家主张齐同万民,因俗而治;反映在文化上,道家主张无为,主张杂采,所以很多黄老著作,如《管子》和《吕氏春秋》等,都被后世误认为杂家。
中国文化很多时候都在讲“道”。道是什么,就是宇宙万物共走的路,既然是共走的路,此路就有来处有去向南怀瑾老师: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根本不是出世入世的问题,来处就是世界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去向是什么,就是宇宙万物需遵循的最高原则。路是宇宙万物共走的,由此抽象出的原则必定是共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中国文化概括为“中”,因此儒家讲“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舄”,人出生后意识产生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相同点,人要想和谐相处就得克服私欲情绪的干扰,站在共同点上考虑问题,要“致中”;道家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有了分别心文明才开始,文明开始之前的状态万物才是平等,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克服人的中心主义思想,守住万物的共同底线,要“守中”。在志向与原则上儒家道家是相同的。儒家道家是中国原生文化,两家同源而互补,两家都将“道”作为宇宙的根源,最高的法则。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道”在万物身上的存在就化为“德”,“德者,得也”,不学而能与生倶来的天赋本能就是德,两家都将“德”作为万物的本性,但在此之上两家用功的方向或方法不一样。儒家将“道”“德”作为追求的目标,将“道”“德”作为努力的方向,通过积极有为来宏扬“德”实践“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重人伦孝悌的建构,以人文化成天下,儒家代表的是主动成长的智慧。道家认为“道”“德”是自发的和谐的,就象心脏一样,不用人为自有力量。世界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建构,人为因素越多对万物的束缚越多,主张回到源头回到本真,使人与万物能顺其根源如其本性自由发展,“道”“德”的力量自会使万物共生共长共存共荣。“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代表的是自然生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