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述议》引书的异文四十条
宁镇疆根据清华简《厚父》篇,理清了先秦“民本”思想的起源问题,让我们对中国传统中的“民本”思想的发展源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石立善列举了《孝经述议》引书的异文四十条,并取历代刻本及西域写本、日本古抄本进行校勘比对,对文本的异同做了详细的分析。章益国通过对中国传统典籍中所记载的有关“风”的考察道家思想要义,来证明古人“风”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对我们理解古代文本背后的内涵颇有启发。郭善兵以人品修养、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中心,对中国古代的礼仪的价值进行了现代诠释。王宁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华夏”一词的源流进行了梳理。袁青通过今本《老子》等文献,考察了汉晋道家关于“上德”、“下德”的诠释。赵争通过对汉代《老子》文本流传的考察,探讨了古书成书及流传问题。樊东通过对学术史以及《韩诗外传》的解读,对韩婴生平事迹、著作、学术渊源以及韩诗学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王少林通过对创世文本的考证、解读道家思想要义,推断邑姜原为伯邑考妻。于凯结合考古研究和古史研究的最新进展道家思想要义《孝经述议》引书的异文四十条,从长时段整体史视角,考察“中国”概念的生成、流变,进而分析古代中国文明与国家形成演进的整体历程,揭示古代中国“大一统”文明的文化内涵。王江武通过阐释了公羊学中的夷夏之辨或华夷之辨,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人性、敬重生命的宝贵品质,同时也呈现了古人在华夷关系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自信。徐渊通过对《史记》中《周官》篇名的逐条分析,得出《史记》中所称《周官》均为《尚书·周官》篇,进而说明司马迁并未见过今本周礼,对于研究经学研究领域中的今古文之争有所助益。谢科峰围绕孔子困于陈蔡一事在秦汉古籍中的记载《孝经述议》引书的异文四十条,将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古书流传中内容元素活动的某些规律进行了归纳。陈才通过《诗集传》对《诗经》韵例的探索,揭示了朱熹《诗集传》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重建之功。王美玲通过对明清时期的知识女性的考察,展现了当时的江南知识女性群体的生活和文化思想风貌。孙敬卓通过对孙中山的国族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关系的分析,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演化,包括背后的文化政治的逻辑做了系统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