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讲义》,陈引驰著,中华书局2021年9月版,394页,58.00元
有位修习剑道二十多年的日本朋友,他所在的剑道俱乐部叫做“木鸡”,据说是日本一流的体育团体。初闻此名,我有点愕然,因为现代中文的“呆若木鸡”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或恐惧而不知所措,总归是贬义词。而在日本相扑、柔道、剑道等竞技体育中,呆若木鸡却是形容超一流境界的赞美词。至今保持六十九连胜纪录的日本传奇相扑力士双叶山,在首次失利后说过一句名言,“我仍未成为木鸡”。前几年,另一位相扑横纲白鹏在止步六十三连胜之时,也曾发出“惭愧没能成为木鸡”的感慨。
十七世纪日本“剑圣”宫本武藏的传世绘画《布袋见斗鸡图》,图中布袋和尚正在观看斗鸡。传说宫本武藏的剑术达到“木鸡”境界。
翻查“木鸡”一典所出的《庄子·外篇·达生》,寓言讲述周宣王命纪渻子对一只新得的斗鸡进行角斗训练。前三十天,周宣王三次派人去取斗鸡,纪渻子都以“疾视而盛气”等理由推诿,到了第四个十天,终于交出了一只呆呆地如同木头雕刻的鸡。这只“木”鸡一上赛场,一动不动,却令对手望风而溃,不战而屈“鸡”之兵。重读这段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东瀛竞技的木鸡用法方为庄子原意。《道德经》中的“和光同尘”,《庄子》中的“坐忘”,体现者便是木鸡。
“木鸡”一词广泛见于日本剑道各种用具上。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人至中年,重读《庄子》中的木鸡一典,无比认同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这两句话。《庄子》便是这样一本经典中的经典。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从1993年开始讲授《庄子》,年年讲,年年新,最近他将二十八年的读庄心得结集为《庄子讲义》出版。早先听讲的学生读后跟陈老师说,当年在课堂上听着半懂不懂的庄子.寓言 呆若木鸡:我仍未成为木鸡的感慨词,只记得老师有时讲到开心处、自顾自乐不可支的样子,过了这么多年,再读《庄子讲义》,才明白当年老师“所乐何处”。
日本柔道、剑道、相扑的练习场所经常摆放木鸡塑像,以激励练习者。
《庄子》一书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五十多个寓言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一旦脱离了原生文本的上下文语境之后,自我生长,自主流播,甚至发展出与原故事完全相反的新义,“呆若木鸡”便是一例。现代人如果没有细读《庄子》,往往会被面目全非的新义所蒙蔽。庄子擅长将抽象的理念设计成两个角色对话的寓言故事,从而生动凸显矛盾双方的张力,比如“朝三暮四”,在《庄子·内篇·齐物》篇中,故事其实是配合本篇“齐物”主旨,说明猴子(比喻“俗人”)局限于时空和文化的认知狭隘以及养猴人(比喻 “道”)的整全视野。这个寓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情,以至于寓言里获得朝四暮三“橡果自由”的猴子,在后世却成为“反复无常”的代言。想到这一层吊诡,“我们好像也听到了庄子似有若无的笑声”(《庄子讲义》)。
1934年,林语堂在《论幽默》中推许庄子为中国的幽默始祖,“到第一等头脑如庄生出现,遂有纵横议论捭阖人世之幽默思想及幽默文章,所以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太史公称庄生滑稽,便是此意”。庄子的幽默,贯通于变幻摇曳的奇绝文字之中,可惜现在一般大学课堂讲授《庄子》,先是“断章取义”,按照几个哲学观念或文学史概念,抽取分散的章节加以举例说明。这种哲学式、概念式读法,缺乏把庄子当作第一流文学家、幽默家的兴味,令《庄子》距离今人更加十万八千里。
钱锺书曾评论国人读经典的态度:“盖修词机趣,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便端肃庄敬,鞠躬屏息,浑不省其亦有文字游戏三昧耳。”(《管锥编·老子王弼注》)今天我们读庄子,不妨试试分辨文字游戏三昧的读法,从而见到那个达观的幽默的穷并逍遥着的庄子。《庄子讲义》提倡的“文章笔法式读法”即得此间之妙。作者在开篇指出,《老子》虽有五千言,却看不到老子个人的身影;《庄子》十余万字,庄子的喜怒哀乐尽显于中。于是我们从《庄子》讲述的寓言故事里,可以看到那个从高远处回看世间种种事物的庄子,发出似有若无的笑声。
庄子的幽默有时听起来更接近“黑色幽默”,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概括其“辞趣华深庄子.寓言,正言若反”就有这层意思。正话反说,合于大道的言语庄子.寓言,听起来反而逆于俗情俗意;表面看似乎有悖常识与事实,但细想之下却包含真理。《庄子讲义》对于此类的“文字诡用”进行了深入先秦文化语境的辨析,比如“鲲”实为小鱼之名庄子.寓言,《庄子》用来指北冥大鱼,因为《庄子》对文字符号与事物本身的联系是持怀疑态度的。不仅如此,整部《庄子》致力于撕毁世俗价值,告诉我们,在“残生伤性”这一点上,大圣贤伯夷,大强盗盗砳,二者实在没有差别。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庄子》一书处处设下阅读障碍,也就是钱锺书《管锥编》(“管锥”二字典出《庄子·秋水》“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曾指出的悖论()与矛盾修辞法(),即字面意思看起来矛盾,实则意思连贯通顺。不仅在一句之内存在着悖论,甚至在《庄子》各篇之中也埋伏着诸多草蛇灰线,组成了一座语义的迷宫。走出迷宫,首先需要理清先秦传世文献聚合的复杂性,这些文献学上的难题被《庄子讲义》巧妙地化解于篇章意脉的梳理之中。该书先是辨析《庄子》连缀成篇、集合成书的过程以及各篇真伪,进而关注那些文气通贯、意脉绾连的篇什,又将全书各个段落拆散为一颗颗散珠,推考、寻绎六条意旨之链,从而重新串成六串自成义脉的语意项链。《庄子讲义》着力梳理这六串意旨之链的内部构造,指出“《庄子》结构摇曳变幻,思理想落天外,但其文脉则前后绾合,不绝如缕”,重在贯串与打通。
虽然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大学讲义,但是作者遍览古今庄子注疏的精华,挑出最为妥切之文,在原文下酌情注释,用小一号字标出,提供了进阶的读法。作者曾经翻译《曹寅与康熙》《唐代变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等英语学术名著,在《庄子讲义》亦屡见旁征博引、引申开去的中西知识交融阐述,对庄子进行西方语境的现代转换。比如拈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以证与《庄子》“以有涯随无涯”具有同样的理趣。又比如《庄子》“道行之而成”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Frost)《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之间形成的互文阅读。
站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上,《庄子讲义》展示庄子的“通达”对当下世界的启示意义——庄子充分意识到我们面对的空间、时间和文化的局限,进而力图突破而升华到更高的境界。正因如此的天地大格局,两千多年前《庄子》寓言里的那只“木鸡”庄子.寓言 呆若木鸡:我仍未成为木鸡的感慨词,至今仍是体育“道技”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