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陈亢与濮阳
史曰岫/文
2016年,安徽蒙城陈亢研究课题组一行历史文化学者来濮,走访孔门弟子先贤陈亢事迹。蒙城学者的陈亢研究,始于1992年蒙城庄子祠内“陈亢故里”碑的发现。随后,研究者又寻到现存于台湾台北故宫的陈亢古代画像,并在《论语》《孔子家语》《礼记》《史记》等典籍中寻得其事迹。新线索的不断出现,使研究者的目光投向了古代卫国,于是就有了这次的古卫地濮阳之行。
陈亢其人其事
说陈亢之前,我们应先了解一下陈亢这位古代先贤。
陈亢(前511年一前430年),妫姓,字子亢,又字子禽,春秋末年陈国人,陈国君主陈胡公二十世孙,齐大夫陈子车之弟。陈亢为孔子弟子河南庄子故里,小孔子40岁。《论语》中载有关于子禽与伯鱼、子禽与子贡的对话。陈亢做单父邑宰时,施德政于民,其兄亡故时反对家人为兄殉葬。唐开元二十七年,玄宗追封陈亢为“颍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时,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元年,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称“先贤陈子”,陪祀于孔庙。
陈亢原名妫亢,十八岁入孔门,在《孔子家语》记载的孔子76位弟子中,陈亢名列第28位。《论语·季氏》第十三章载有陈亢学诗、学礼的对话。后来因为陈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为避战乱而避难于卫国的河阳,以陈为姓,史称陈亢。陈亢是陈州陈楼一带陈姓始祖,死后,其子陈德与陈瑶率领陈亢弟子20余人去陈国都城治丧,葬于今太康县城北10余公里来凤岗,陈德守墓定居于此,陈瑶子继父业居陈国故地。故陈德为太康陈氏始祖,陈瑶为淮阳陈州陈楼陈氏始祖。太康《陈氏家谱》载:公元前430年,陈亢在卫国病死,灵柩南迁,准备安葬在老家南顿,行之太康“来凤岗”,即葬于此。“来凤岗”从此更名为“子禽墓村”。
《论语·季氏》《论语·学而》《论语·子张》、民国《蒙城县志》卷九《人物志》、太康《陈氏家谱》、《太康县志》《礼记·檀弓》等,都记载有陈亢的事迹。从以上史料可知,陈亢乃孔门弟子,位列七十二贤,勤学好问、以礼行事、仁者爱人。他一生仁为本、礼见行、德为上,是儒家文化创作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陈亢是哪里人
现有史料中均记载陈亢是陈国人。陈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国,国君妫姓,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将妫满封于陈,即今天河南淮阳,国号为陈,侯爵。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后世子孙有以国为姓者,始有陈姓。陈国初有十四邑,可到春秋末期疆域范围就很小了。陈国亡于公元前478年河南庄子故里,当时陈亢已经32岁,第二年孔子就逝世了。孔子曾三次游陈,如说陈亢是陈国人,是孔门弟子,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末代时的陈国只是以宛丘(淮阳)为中心的一个小国了。围绕陈地就陈亢是什么地方人,还有以下几说:
陈亢是南顿人。南顿,古县名。春秋早期顿国为陈国所迫,由今河南商水县顿国故域南迁至今河南项城南顿镇。当时与陈国为邻。春秋时期顿国为楚国所占。史料显示,陈亢在宋代,被宋真宗追封为南顿侯,而封地不一定是故乡,如姜尚被封于齐,康叔被封于卫等。唐时,陈亢曾封“颖伯”孔子弟子陈亢与濮阳史曰岫(岫-),颖州即今阜阳,概也类此。
陈亢是古陈国今太康人。主要根据是陈亢墓位于太康县城西10公里子禽墓村,圆锥形墓冢,尚有清代碑刻两块。据《太康县志》和太康《陈氏家谱》所载,公元前430年,陈亢在卫国病死,家人将灵柩南迁,行至太康“来凤岗”时,安葬于此,并有子孙留居守墓。另有子孙定居淮阳陈州陈楼。古代墓葬地是不能代表出生地的,比如曹操沛国谯人,封魏王葬于邺。袁世凯项城人,曾居于洹而葬于安阳。子路葬于卫(濮阳)等。更何况古人在迁居他地时,也会在迁居地建先人衣冠冢以利于祭祀,而不湮没先人。这也是古人有多个墓冢的原因之一。
现今,安徽蒙城成立了陈亢研究课题组,明确提出蒙城城西辛集乡黄连沟为陈亢乡贯。今陈亢后人已发展成十三个陈庄了。蒙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夏为豫州之域。商为汤都,称北冢。西周称漆邑,后改称山桑、漆园、涡阳、淝水。唐时定名蒙城,沿用至今。民国元年,蒙城县知事汪篪编纂的《蒙城县志》中记有陈亢故居。蒙城庄子祠立有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蒙城知事淡如水所立的“陈亢故里碑”。据蒙城县小辛集乡葛海村陈大庄陈氏族人讲:陈氏源于宛丘(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颖川(今河南长葛),今已遍及全球。共认陈胡公为始祖。陈国第十四代君主陈厉公的儿子完在陈国内乱时逃往齐国,以陈为姓,为第一位陈姓人。后来其子孙田氏取代姜氏齐君。公元前534年,楚国攻陈,陈国国君留出逃至今天开封陈留镇以陈为姓,是历史上第二位陈姓人。同年,陈亢的爷爷带全家老小逃到宋国蒙地安身,以陈为姓。公元前511年,陈亢诞生于此。现在村里老人还清楚记得过去村里还有陈亢庙。
从以上叙说中可以看出:南顿(项城)为封地,太康为葬地,蒙城为出生地。而三地皆以陈地为中心。陈国国都宛丘(淮阳)又为陈姓发源地,说陈亢是陈人也是情理之中。
陈亢和濮阳的关系
孔子于公元前497年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中曾三次游陈,十年居卫。作为孔门弟子的陈亢随师周游,肯定与卫国有不解之缘。
卫国为西周武王弟康叔封所封之地。享国祚830年,曾五易其都,其中都帝丘(濮阳)就有330年之久。陈亢生活的时代正是濮阳之卫,这就难怪有了蒙城陈亢寻访组先期顾名去了卫辉,然后才又转至濮阳的行踪了。
在《礼记·檀弓》中明确记载,陈亢兄陈子车死于卫,葬于卫。陈亢奔丧制止了殉葬之事。《太康县志》太康陈氏家谱中记有:公元前430年陈亢在卫国病死,灵柩南迁。蒙城张海清《也谈孔子高足陈亢》一文中讲到:据史籍记载,孔子曾周游列国,陈亢一直跟随左右。孔子去世,陈亢为师守丧三年后又回到卫国设坛授徒。公元前430年,陈亢死于卫国孔子弟子陈亢与濮阳史曰岫(岫-),也葬在了卫国。
据互联网百度陈亢词条中介绍:陈亢因陈国不断遭敌国入侵,而避难于卫国的河阳,以陈为姓河南庄子故里,史称陈亢。河阳指黄河以北。就地名而讲,《春秋》曾载: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十月,“天子狩于河阳”。记载的是晋文公召周天子,再让周天子命诸侯国以朝周天子名义前来举行的一次会盟活动。河阳当是今吉利、孟州一带。当时晋文公以卫、许两国未服,欲会诸侯讨之,又惧怕诸侯不奉命,乃召襄王,“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以天子名义会盟晋、齐、宋、鲁、蔡、陈、郑、莒、邾之君及秦人于温。从此,晋文公霸主地位确立,也标志着从此周天子失威而成诸侯附庸。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有卫国大夫公孙朝与子贡的对话。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而从《论语·学而》和《孔子家语》中可知:第二问应是陈亢问子贡的话,在《史记》中把陈亢的名字省略了。问答应该是发生在卫国。
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陈亢宋代封南顿侯。南顿古城当地俗称“鬼修城”,位于河南项城市西部,是顿国古城遗址。现在的濮阳市清丰县旧称顿丘,而顿丘一名在春秋时期就是卫国的一处地名。顿丘因何而来,已无从知晓。且现在古顿丘南部的戚城遗址过去也俗称“鬼修城”,这不知和南顿遗址是否有缘?
遗憾的是,查遍濮阳地方史料,对于陈亢事迹鲜有记载。只有清光绪《开州志》中载,儒学文庙大殿配祀中有陈亢之名,别无他迹可寻。陈亢兄弟二人居于卫,活动于卫,特别是绝殉葬之举就可赞可颂。陈亢一生治学能举一反三,处事能以人为本,从政能鸣琴而治,以仁德化,以礼行事,践行温良恭谦让的做人之道,是儒家之贤人,做人之楷模。弘扬其精神,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亢湮没于卫地历史长河中的事迹有待于认真的寻觅、寻访和挖掘。
蒙城朋友在游览濮阳古迹“澶渊之盟”纪念地“御井”时,引导他们观看了民国濮阳国民党县长丁树本的碑刻。并告知他们丁树本是蒙城人,在这里也算是很有名气的人。这也算是濮阳与蒙城的又一段旧人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