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渔父鼓枻而唱的一曲《沧浪之歌》
汉语研究Study on 年第 36 期渔父鼓枻而唱的一曲《沧浪之歌》,唱出了他与世俯仰的潇洒与随意。相对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他的形象显得无比的洒脱,让人歆羡。关于《渔父》一文,现在的定论就是也许文中的问答不一定是屈原的亲身所遇,但肯定是屈原有意识地借用与渔父的问答来展开论述,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内心想法,表剖心志。正如清代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所说:“渔父有无弗可知,而江潭沧浪,其所经历,盖可想见矣。”那么问题来了,屈原为什么要引用一个渔父的形象来展开论述呢?渔父这个形象在文中又意味着什么呢?他对于表达屈原的写作意图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里,渔父与屈原的对答正是模仿了庄子的《渔父》一文中孔子和渔父的对答。在庄子的《渔父》中,渔父就是一个超然世外的避世高人,他先指责孔子其既不是拥有广阔国土的一国之君,又不是辅佐诸侯之大臣,却“不在其位而谋其政”,私家开设讲堂,讲学图治,这种行为首先和官人职守之道相违背。其次有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有悖于大道之本。最后告以谨修其身,慎守其真,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整篇文就是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来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在这篇文章里,渔父就像一个斗士,一个批评家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000,他的言辞犀利,批评中肯。尖锐的表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与道家出世思想的格格不入。而在屈原的这篇《渔父》中,渔父却非常温和,就像一个温文的绅士,他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虽然不认同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选择的自由。这样的态度相比于《庄子》中的渔父的形象,攻击性要小很多,这也恰恰说明了道家思想的演变。也许一开始,道家思想还不太成熟,还带有世俗的烟火气,但现在,在屈原时期,渔父的独善其身的明哲保身,与世推移的随遇而安,甚至是不强人所难的心平气和,都无不凸显出道家思想的精髓。再观屈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熏陶的儒学精英,他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挽狂澜于既倒,倾尽全力也要力挽即将倒塌的楚国的江山。为此,他甚至“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被楚王疏远,被流放,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的理想主义者,相反,他对于现实的认识非常清楚。他知道举世都很肮脏,众人都已沉醉,靠他一个人的洁净与清醒是根本不可能改变整个污浊的世界的,他也根本不可能唤醒这个沉醉在眼前的歌舞升平中的楚国的政治集团。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就是一个斗士汉语研究:渔父鼓枻而唱的一曲《沧浪之歌》,哪怕与全世界为敌,哪怕全无胜算,注定了失败,他依旧义无反顾地高举他手中的宝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整个黑暗的社会进行挑战。
他觉得他不能让他洁净的身体被外界的污浊玷污,他也不能 让他洁净的思想被世俗的尘埃污染。于是,他颜色憔悴,他形容枯槁⋯⋯最后,他不惜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坚持,以死明志:“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屈原的这种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的做法,恰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的精髓。纵观整篇文章,渔父的淡然与屈原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物的对答也充分地展示了儒道两种思想的交锋,较好的展示了先秦诸子的精神面貌,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屈原的坚持也迎来了司马迁这个铁杆粉丝的追捧。两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一生一死,相得益彰,在不同的时空展示了同样的精彩人生。但是,是不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完全格格不入呢?是不是道家的思想就是我们一般以为的只崇尚无为的消极避世呢?纵观《渔父》,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是有相同的地方的。还是渔父,他强调如果“世人皆浊”,那自己是可以“淈其泥而扬其波”;如果“众人皆醉”,那就也“哺其糟而歠其醨”。他称这样的行为就是一种“与世推移”的行为。表面上看,这种行为充满了消极因素,但是,仔细品读全文,还是在最后的《沧浪之歌》中,渔父高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无论是濯缨还是濯足,都是要濯的,“濯”,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原则,或者说是一种行为方式。我有我的坚持,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但我都有我的态度。这显然和儒家的积极进取是相通的。应该是一种入世的态度。但同时,我濯的内容又和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沧浪之水是清澈的时候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000,我就洗涤我的帽子;当沧浪之水是污浊的时候,那我就洗涤我的脚⋯⋯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这也是一种变动。这样的变动,某种程度上是和道家思想相一致的,但不要忘记,在儒家思想的逐渐演变中,还有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这个理念恰恰就符合了渔父的这种行为和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屈原的投水自杀,是源于对自己理想的珍爱、对自己操守的坚持、对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是一种决绝的人生态度,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不成功就成仁”的思想精髓,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仁人志士的大无畏的凛然;而渔父的“与世推移”则让我们感受到是入世与出世的融合:面对着一种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做事原则,这是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面我还要自由,我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去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思想不仅仅是道家的无为,随缘,更多的也带有儒家入世的积极。所以汉语研究:渔父鼓枻而唱的一曲《沧浪之歌》,渔夫身上体现的是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精髓。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后代的仁人志士,他们总是像屈原一样,为了理想而殚精竭虑,一往无前;但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又会像渔夫一样隐居避世,悠游于扁舟之中。“渔父”也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不朽的经典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1000,尤其是在南宋末年,面对无力回天的南宋小朝廷,做一个渔父成了好多官员的终极选择,成了他们的精神救赎。(编辑:龙贤东)《渔父》中体现出的儒道思想的异和同陈翠梅(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 泰州 )【摘要】“渔父”也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不朽的经典,尤其是在南宋末年,面对无力回天的南宋小朝廷,做一个渔父成了好多官员的终极选择,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救赎。【关键词】儒道思想;《渔父》;异同【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