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诸子百家“百家”是怎么回事?

#历史开讲#

第一节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及代表人物的总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历史开讲)诸子百家“百家”是怎么回事?,首次将“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刘歆在《七略》中,以司马谈的划分为基础,又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等四家;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二家。因此,“百家”实则可分为十二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

一、儒家

儒家诞生于先秦时期,主张仁政、以德治国,重视伦理教育,又称为“孔孟之道”,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其早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著作为《论语》《孟子》。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一)孔子

1.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 15 岁便“志于学”,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后因齐人离间,遭冷遇而率10余名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活,直到67岁才又返回鲁国。孔子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整理《诗》《书》《礼》《乐》《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作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和思想辑录成书,即《论语》。

2.孔子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体现为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各种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在家庭之内表现为侍奉长辈等各种美德,在家庭之外表现为忠义等良好品行。

孔子认为,“爱”因亲疏远近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区分这些差别的外在规定就是“礼”。“礼”最初指事神致福的宗教行为,始终与祭神的器物和仪式联系在一起。孔子揭示了“礼”的实质,并且赋予其道德内涵。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其最大的功能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此即“礼之用,和为贵”。

人心内在的“仁”与外在的各种规范“礼”,共同构建起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发展,或者偏向于内在精神世界的阐述,或者偏向于外在规范的诠释,但都超不出“仁”与“礼”的大范畴。

3.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勿施于人。(《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有一边学习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一边思考,才能促进知识与智慧的增长。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他与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被儒家尊为“亚圣”。孟子的主要思想有:

1. 性善论

孟子主张“性善”,从人性论的角度,为孔子“仁”的精神提供了依据孟子提出了人之“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也被称为“四善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人们都可以通过学习向善,保持自己的善良之心,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

2.仁政说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要保障人民的权利。这反映了其“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理政方面,成为“外王”之道。他主张实行仁政和养民政策。

(三)荀子

儒家思想方面包括哪些内容_儒家思想方面包括哪些_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荀子(约前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一带)人。他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弟子有法家的韩非与李斯(历史开讲)诸子百家“百家”是怎么回事?,著有《荀子》一书。荀子的主要思想有: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要“化性起伪”。“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伪”是人为,也包括后天环境的影响。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他认为,要使人性从恶变为善,必须通过“修身”与“师法”(教化),因此他主张兴礼义、制法度(法治)。

2.人定胜天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荀子比较看重人的力量,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恰好相对。实际上,大部分儒家学者表现出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

3.礼与法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在改变人性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他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重视法治建设。在“礼”与“法”的关系上,他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和基础,必须以“礼”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