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道墨儒及其百家基本上不分家,不然也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
一直有人说儒家文化是封建思想,是禁锢中国发展的文化垃圾,需要被打倒,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有感而发,写上一段自己的理解与感想。
在西汉前道墨儒及其百家基本上不分家,不然也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百家的思想可能都是在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及周易)的基础上发展与分化而来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算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性与三个不同角度。
从董仲舒开始的“天人感应”开始,所谓儒家君权天授才完全确定,并被统治者挖掘利用开始了“外儒内道”“明儒暗法”“阴阳墨名下人间”的传统帝国式封建统治的核心文化。所以说从汉武帝开始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并不能完全说儒家就一家独大,但是在“五经博士”这种官方提倡的教育与取官的影响,汉朝经学儒家成为主流教育的显学,到了东汉就已经有人反对并开始流行复古先秦儒家文化了西汉前道墨儒及其百家基本上不分家,不然也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明确的科举制度所以对一般百姓影响还是弱很多的。
从北宋理学开始且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道教佛教儒林”三教思想的结合确定了理学儒林(也可以叫儒教)开始在科举制度中独放异彩开始,才是儒家名义上开始主导封建的开始,特别是从明朝开始,朱元璋为捧朱熹把程朱章句理学生硬的强加于科举考试上(程朱理学对社会影响最核心的就是:去人欲存天理,而这个对一般人实在做不到,所以很多科举官员就表面一套实际一套,同时八股科举考试完成禁锢了文化思想的发展,其实王阳明的心学就很反对这个),而清朝又直接继承了这个传统,科举考试让全国几百年人民长期在这种压抑的、固定的、呆板的文化中生存,变异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内涵西汉前道墨儒及其百家基本上不分家,不然也不会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在国皇帝最大,干什么都可以,在家父亲最大,想怎么管孩子都可以,这害苦了多少人啊,所以造成了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由来。也是儒家文化被骂到今天的主要原因。“君君”第一个“君”是名词就是大家理解的皇帝的意思,而第二个“君”是动词,是说皇帝要有皇帝的样子跟行为,皇帝不能做的是就不许做,不然就是违“礼”,父父、夫夫等都是这样,这也是儒家重“礼”的礼。而这些后面都被统治者跟谄媚于皇权的读书精英们改了,所以就变成现在我们理解的儒家垃圾文化了。
儒家重“礼”,那礼是什么?孔子在《周易.乾卦.文言》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所以礼是人多了在一起时的规矩,礼法礼法,按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法理”跟宪法,所以不能只是礼仪之类的。而制礼需按天时这就是形而上道的内容了。
所以从时间跟内容上说儒家分三个阶段,先秦的儒家与道家同源而运用方式不对(道家可能源于《归藏易》,儒家可能源于《周易》);第二阶段是汉至三国时以融合百家,特别是法阴阳道三家思想的汉朝经学儒家;第三阶段就是从北宋开始融合佛教道教(不是道家)而形成的理学儒林。
总结一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就算是程朱理学在抛开科举考试影响下也是璀璨无比的中国文化,没认真去学习先秦儒家的人不要随便说什么儒家文化是封建垃圾这种话,王阳明的心学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儒家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人家当成宝,而现在太多人看都没看过就人云亦云,这个中国人的可悲!(后语:不同时期的儒家书籍也读的不多,很多观点也是人云亦云,欢迎批评,骂人的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