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魄散”与“魄”的辩证关系
中医认为,魂为“附气之神”,魄为“附形之灵”;魂是无形的,魄是有形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魂魄俱安,人体才能健康无忧。
“魂飞魄散”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受了惊吓之后,六神无主的样子。一说魂魄,许多人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魂魄体现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关于“魂”与“魄”,古代哲学也多有论述
《论衡·纪妖》认为:“魂者,精气也。”《杂症会心录》认为:“人之形骸,魄也。”而《灵枢》的论述更为完善,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何谓“随神往来”?在了解这个问题前先要知道什么是“神”。
《人身通考》对其的解释是:“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这里的“光明爽朗,聪慧灵通”,其实指的就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反应。“随神往来”也就是说魂是在神的指挥下做出反应的。打个比方,“魂”就像是“神”的一个贴身管家身体的阴阳,与神的关系是亦步亦趋的。
唐代医家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更加到位,它认为魂就是“附气之神”。“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也就是说,魂就是大脑感知外界事物后所做出的种种反应和判断,比如说喜、怒、哀、乐等。所以当一个人对外界反应迟钝、表情麻木时,我们就会说它“掉魂了”。
“魄”又是什么呢?按照孔颖达的解释身体的阴阳,魄为“附形之灵”。“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刚生下来后就知道哇哇大哭、遇到奶头就知道吮奶、小手小脚总在不停地动、能听到外界的声响,这些都属于魄。
从阴阳的角度来讲,“魂”为人体中的阳神,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由精气凝聚而成,无形。而“魄”是人体中的阴神,可视其为有形体之物。魂与魄不是游离于外的,它们也有自己的居所。《灵枢·本神》认为:“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可见,魂与魄分别藏在人体的肝与肺中,这从两个字的结构上就能体现出来。肝在五行为木,肺在五行为金,所以从字的结构上就能看出两者的归属了。
魂夜晚是藏于肝的,肝血足,魂得养,人的思维就会敏捷“魂飞魄散”与“魄”的辩证关系,这样的人就聪明。所以说,小孩子千万不要让他熬夜,一熬夜,肝血就会受到消耗,这样魂就养不好,出现失眠、早醒、多梦浅睡的问题。
其实伤魂最大的,要数情绪方面的刺激。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就认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意思是说,如果人悲伤过度,就会影响到肝脏身体的阴阳,进而伤到魂。魂伤了,人就会迷茫狂癫,做出异于常人的事来。此外还会出现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肋处活动不利等症状。生活中有些人在受到极强的刺激后会变得疯疯癫癫的,就是这个原因。
再来看“魄”。“肺藏气,气舍魄”,所以气旺的人魄力就大。反之肺有病,气不足,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做事缩手缩脚,没有魄力。
“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所以鼻是气体进入人体的门户。肺气下通的门户又是哪里呢?是魄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肛门。一般人只认为肛门是人体排出糟粕的通道,其实肛门的作用不仅是这么简单。《黄帝内经》就说:“魄门亦为五藏使也。”这里的“使”是奴役、使用的意思。“为五藏使”,也就是说,它的启闭是靠五脏气控制的。简简单单一个排便的动作,就需要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提升,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这五脏气机协调,粪便才能正常排出。反过来,魄门的启闭是否正常,又会影响到脏腑气机的升降。所以中医上才有“魄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五藏皆赖之以启闭“魂飞魄散”与“魄”的辩证关系,不独糟粕由之以出也”的说法。
中医养生法中有一个功法叫“撮谷道”,其实就是肛门一提一松的运动。别看这个动作简单,养生效果却很好,原因就在于它把人体的气给固摄住了。另外,大家知道练功的人往往都会盘腿而坐,这其实也是一种“固”。两腿一盘,就像一把锁,把下焦给锁住了,气跑不了了,只能在小周天运行。所以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养生方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情志失畅也会对魄造成伤害。《黄帝内经》认为:“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意不存人”就是精神狂乱,旁若无人。范进中举后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想要养好魂魄,首先就得学会调养情志,只有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身体才能平安。
所以闲暇之时,不妨练练书法、养养花、弹弹琴,这些都是怡养情志的好方法。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养气血。前面讲过,“血舍魂”,“气舍魄”。“舍”这里是居住的意思。把气养足了,血养足了,魂魄就会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怎么养气血呢?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按时吃饭就是给它添加原料;子丑时为气血生化之时,按时睡觉,肝胆就能正常工作,成品“气血”就能生产出来。
大道至简,养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我是壹个医,将持续为您带来有价值的医学科普。欢迎关注、转发和点赞。
#健康科普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