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本世纪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今年是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的第十个年头。目前非遗的传承方式,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各省公布了1104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前不久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而在此前,政协委员们一直通过提案等方式呼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仅今年以来就有100多件提案为此建言。
大量非遗仍面临消亡危险
非遗是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提案中指出,这些年来我国非遗的保护状况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受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量珍贵非遗仍然面临消亡的危险。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以贵州为例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迅速消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国家、省级财政近几年来的专项经费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市、县财政困难,无力投入,绝大部分县还没有专门的非遗工作机构,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保护工作难度还很大。
“个别地方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敛聚钱财,有重申报轻传承、重利用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张友君认为,非遗保护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非遗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而理念落后、机制不完善、人才不足等因素大大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冯骥才表示非遗的传承方式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非遗保护不到位,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不可缺失的精神文化价值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很多人还不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甚至根本不知道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存在。
“很多政府管理者不知道哪些是遗产,哪些不可移动、不可改变、不可买卖,破坏了要负什么法律责任。”冯骥才建议,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学习和执行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树立依法保护的理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高培芬说,我国还没有国家级永久性非遗主题博物馆,还无法保证公众能随时走进博物馆系统、形象地了解非遗知识。她建议建立一座国立的非遗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影像、数字等形式,以不同主题的策展与不定期的现场展示和展演,集中、系统地记录与展示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各门类非遗项目。“一座博物馆所能提供的直观性、公益性、常态性和普及性是网上数字资料库以及每年或几年定期举行的非遗博览会不能相比的。”她说。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最重要载体
非遗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延声了解到,目前被认定的国家级传承人共1986位,已有200多位去世,还有不少人也年老体弱、面临传承断代甚至人亡艺绝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言恭达也指出,一些非遗项目由于收益不好,不能满足基本的养家糊口的需求,使得年轻人或学徒半途而废,或干脆避而远之非遗的传承方式,老艺人找不到传承弟子,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在今年两会上,李延声联合20多名政协委员递交提案,建议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他们希望调动各省、市及地方的积极性,尽早尽好地完成这项艰难急迫而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人数,尤其要注重对已届高龄、传承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影像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言恭达表示,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也需改进。他说,当前非遗传承人仅仅由专家组根据上报的各类评审材料认定,很少实地考察,容易造成本该受到保护的传承人进入不了保护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朱世慧建议逐步制定完善非遗保护政策和工作机制,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特殊津贴或补助,用于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朱世慧还建议健全传承人医疗保障制度,给他们购买医疗保险,开通医疗绿色通道,保证传承人良好的身体条件,控制、降低因为健康问题给文化传承带来的风险。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该突破仅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几个徒弟的狭窄传承局面,应当面向全社会,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学校教育抓起。”高培芬建议将非遗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列为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在中小学教材课本中体现非遗的内容,并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观摩优秀非遗项目的展演,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优秀非遗的无穷魅力。
贴近群众才能增强非遗生命力
“保护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何星亮指出,非遗要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评书艺术传承人刘兰芳以评书为例指出,在继承和开发传统老书的基础上,必须将更大精力放在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书创作和表演上去,否则评书必将失去群众支持。
很多地方都已经意识到非遗保护要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有委员指出,春节节俗文化、民间“皇会”踩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赛灯会以及涉及文庙、天后宫的相关节日庆典活动等,都因不断创新、贴近群众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很多非遗面临的危机也是不能满足群众急剧变迁的文化生活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王书平说,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带动和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并在其中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政协委员呼吁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也具有重要经济开发价值的工作。他建议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扶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登巴大吉说,一些制作水平较高的非遗产品因缺乏权威或专业机构认证、缺乏市场经纪代理而常常隐藏在民间,没能够体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他建议有关部门把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和引导。
值得警惕的是,开发与创新不能脱离非遗的真实面貌。在不少委员看来,一些地方对传统村落不当的旅游开发使之丧失了本来的特色,并不可取。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说,为保持传统村落遗产的真实性,保住文化之根与传统之魂,不仅要保护古村落物质实体,还要挖掘其与村民之间的生产方式、宗教行为、生活习惯、生态理念等文化联系,从外形设计、材料与实体、用途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位置与背景环境、语言与其他非遗等多层面加强保护工作,确保传统村落遗产不失本色。(记者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