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国学的看法要知“国学热”
第一篇:谈谈对国学的看法
谈谈对国学的看法
要知“国学热”,首先要知何为“国学”。“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十八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即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中国近代以来,饱受摧残,厉经风雨。清王朝的文字狱,民国时的白色恐怖,新中国以后的三反五反乃至于文化大革命,早已经把中国的文化破坏殆尽。西方的哲学、思想也随之飘洋过海对国学的认识,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了。中国早已不是二百年前的中国。破坏这些的动力是人们生存的压力。中国的屈辱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挣扎求存史。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要。其他的都列在他的后面。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生存的障碍。所以它必将破碎不堪。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需要精神上的依靠寄托。早年人们还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现在有几个人真正的信仰它。信仰无依,那人们就要找到依靠。国学这个早就被打破、撕碎的玩意被人翻了出来。毕竟他曾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骄傲。现在人们寻找精神意托,所以,它便首当其冲了。有时我们会问“国学有什么用?”国学当然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兑现成现金。然而我们也许可以继续这样反问:难道这些就是“有用”的全部概念?国学之用,宏观高论不说,往细处说,在家庭关系中,能得以亲情作维系,有一种权利和责任的对应。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父亲肯定会爱护子女,子女肯定也是要敬重父亲。这种关系孔子把他看得非常的神圣、理想。国学还能让亲情在家里维系一切,然后人们在外面就能更团结、更依靠国家。从个人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来说,你越了解孔子越会觉得他很可爱,他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认知的高度、他对生命洞察的深度是平常人所不能企及的。
“国学热兴起在当下是必然的。首先改革开放后思想界更开放了;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的交往互动频繁,文化的认同意义得到凸显;再次人们在经济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也自然萌生。那么我们选择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传统。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的伦常日用之中,用张明敏的歌词说就是‘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时机一到,它就会重新生长。”
而对于国学发展的未来,陈明“谨慎乐观”。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永远需要保持某种反思的平衡。目前在国学的发展方向上虽还没有共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国学决不是什么考据学。“它从来就是‘大学’、‘道学’,‘经世致用’之学。”
顾晓鸣也提到了国学的经世致用,他认为“此次国学热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那么该如何理解“机遇”二字呢?顾晓鸣解释说:“当今社会遇到的许多问题是西方文化所不能解决的。此次国学风起,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国学,这样才能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老古董,有朝一日它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国人不能自我夸大我们的文化,也不能对于自己的文化自卑,要大气谦和地学习每个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将他们的文化精髓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
国学既是面对汹涌而至的“西学”一种回应,本身又是西学东渐下对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自觉———界定和凸显中国自身思想文化,使之成为国传学统。中国文化与众不同,没有全民族的“国教”,因此,蕴含在“国学”中的中国特有的、对一系列人生终极问题和人性本身的看法,对现实生活很有启示作用,并能为之提供思想资源。“国学”今后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还可有更乐观的预期。
国学之用 让亲情维系家里一切
“国学有什么用?”这是前两天记者在街头拦访时,一位中年人提出的。国学当然不能当饭吃对国学的认识,也不能兑现成现金。然而不少学者也在继续反问:难道这些就是“有用”的全部概念。
谈到当下的国学热,这体现了企业和老百姓的需求,“通过讲《论语》、讲历史,我们能体会到推动人民经济发展的智慧。”国学中的大精神———比如《孟子》中的浩然正气、比如《礼记》中提出的“诚信”,都可以找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找得到做人的道德准则。顾晓鸣曾为知名企业家培训过,在课上就讲过国学经典中的管理之道,“MBA是外国人的管理模式,但到了中国并不是全部适用,因为中国人有一套特别的逻辑系统和思维系统。”
“如果要问国学有什么用,那么这两位母亲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答案,她们直觉到自己的孩子在麦当劳、迪斯尼之外还应该知道些别的什么。简单的说,国学能给人们提供一套关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论述。曾经以为儒家的东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实际像韩国和日本,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就保持着大量的儒家文化因素。”
为什么国学近些年越发的热了?
中国近代以来,饱受摧残,厉经风雨。清王朝的文字狱,民国时的白色恐怖,新中国以后的三反五反乃至于文化大革命,早已经把中国文化破坏殆尽。西方的哲学、思想也随之飘洋过海,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了。中国早已不是二百年前的中国。破坏这些的动力是人们生存的压力。中国的屈辱史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挣扎求存史。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要。其他的都列在他的后面。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中国生存的障碍。所以它必将破碎不堪。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需要精神上的依靠寄托。早年人们还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现在有几个人真正的信仰它。信仰无依,那人们就要找到依靠。几年前的某个功法的狂热就是一个人们盲目寻找依托的一个明证。国学这个早就被打破、撕碎的玩意被人翻了出来。毕竟他曾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骄傲。现在人们寻找精神意托他就首当其冲。其实我认为,中国肯定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学习孔子。不过可以从中提炼一些有用的观点,材料。中国现在的教育太过功利。上学不讲仁义(就是爱人、热爱他人的意思。)只是说这篇文章用了几种修辞,讲了什么意思。学习对人的品格养成影响力不够。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第二篇:谈谈对大学语文的看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既道出了语文的复杂性,也说明了语文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天生重要。”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习语文,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们开了大学语文这门课,总体感觉还不错。如果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东西是你平时为了应试而不得不去学,那么到了大学,学习语文不再有应试的压力了。暂时放下平日课业的繁重,我完全是抱着一种享受的态度来的,在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想问题,没有人再来评论你的对错,因为那些呆板的标准是为了应试而制定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充分发挥你的思维吧,在大学语文的课堂。学习所得中,感触最大的是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杨这种适于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暮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表述。诗歌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象征。感觉自己还存在着问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偏弱。高中时为了应试,老师大篇幅的来讲古代诗歌,使得自己看到诗歌就会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么被贬,思亲,爱国之类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可以多读一些现代诗歌当作消遣。读得多了,对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会准一些。
总之,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我可以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网络装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我们可以题为人类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们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学生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课,能够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加深了对书中,一些名家的认识,我懂得了他们的故事,我懂得了他们的心酸。《大学语文》让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认识,而不是空洞的理论以及说教。而这些是我在别的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这篇心得体会,虽然不长,但是,却道不尽我对《大学语文》的喜爱。如今,短短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就快要结束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但是,我相信,这短短半个学期《大学语文》的学习一定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当然,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谈谈对国学的看法要知“国学热”,它们就能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对国学的认识,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第三篇:谈谈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谈谈对食品安全的看法
现状:现在只要 随便打开一家中文网站的搜索引擎搜索“食品”或“吃”等字词,结果与之最多的关联词便是“安全”和“中毒”,这对素以美食大国自诩的国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即就是当年曾断言:“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的名族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若泉下有知,也会喘喘不安。今年4月17日,温家宝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了食品安全问题。他说: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还有凤凰网新鲜“出炉”的“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牛肉膏、硫磺姜、回炉面包等。可见,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啊。
原因:是什么致使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呢?归根到底,我认为是利益驱使,道德的缺失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10年以上标龄的占1/4,个别甚至已超20年未修订。历史沉疴、行业利益、交叉繁琐的行政程序造成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部分食品安全标准不够科学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原因。
出路: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彻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第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从田园到餐桌全面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予以重典;第二,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本身的自律,树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第三,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参与到食品安全工作中来,发动所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第四,取消一些专供食品的特权行为,无论贫富贵贱,让所有人吃到的食品都是同一来源。
第四篇: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谈谈对艺术家的看法
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
49号 王云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是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艺术概论是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艺术家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原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艺术家,这个好听的名词,不知使多少人陶醉?也不知让多少人悲伤?更不知多少人为之付出终生的心血而没有实现为自己身边的人得到幸福的机会,但它还是在不断的吸引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痴情浪子。
艺术家并不是单纯的创造艺术品的人,他们要做的是通过创造艺术品来表达人你的内心境界。艺术家往往能创造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而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处在欣赏的主流,不可能被遗忘,更不会被漠视。同时作品中的创造精神等因素,又能够给予效仿者许多启示。人都有本质力量,艺术通过对个别的显现,让不同时空场景的人,超越了自身经历与时空的限制,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个别的生命、个别的情感,使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的美感中得到丰富。
艺术家就是通过艺术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感悟或情感的人。艺术家的贡献往往在与记录了某一时期的代表性的人类意识形态,或是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或是创造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艺术家是打破社会常规的先行者,他们为我们所敬仰,在艺术家的思想里世俗的条条款款在他们眼里是阻碍自己活跃思维的绊脚石,这不得不让他们去打破沉寂已久的世俗规范,在平常人看来那正是他们想冲破思想枷锁、体味灵魂自由的最高境界,艺术家做了他们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事,艺术家凭借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法的人生甘苦和常人一辈子不会有的坎坷经历,这些都让艺术家的地位超越了他的时代,也是他们为什么能长存于世心中并一直影响世人的原因。艺术家也是他那个社会文化风尚的风向标,是属于他那个社会的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使整个社会文化底蕴的突出体现,在我看来艺术家的细想不属于他个人,他属于他那个社会的整体
艺术家倾情于艺术,将自己的情感流露于艺术。他们始终在寻找、捡拾他对人生的感悟,哪怕是一点点的痕迹、一瞬间的错觉、一刹那的记忆,都将它们烙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喜怒哀乐都是生命的风景,也都是艺术作品。艺术成了文化的一种形式,一种唯美的形式。
正如王羲之和颜真卿,他们是进行书法创作的主体。对书法的热爱、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早就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他们的主要道德品格。他们同时也是思想家。他们血肉丰满的书法作品形象表现出他们深邃的思想。真是因为心的投入,使他们的书法作品有了生命力。时隔千百年后,我们仍能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得到安慰,得到精神的鼓舞,感受虚静恬淡的心境体验和一个时代的趣味。
我认为艺术家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家必须具有的素质。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家的主要道德品格。艺术天赋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具有某种突出的艺术天赋。伟大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艺术家应该是具有较高思想修养和良好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家的思想在艺术作品中是通过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比抽象的理论更富有生动性。艺术家对社会实践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主要是通过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来实现的。它既可能给人以心灵的安慰,也可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既可能给人以虚静恬淡,也可能给人以骚动不安;既可能使一个民族的精神稳固和加强,也可能使它解体和涣散;既可能提高一个时代的趣味,也可能败坏一个时代的趣味;既可能对一定的社会起“润滑”作用,也可能对一定的社会起“磨擦”作用。如果说,科学家给自然以秩序,伦理学家给社会以秩序;那么,优秀的艺术家则给精神以秩序,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给整个宇宙以最后的自由与和谐。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生活对待人生,从哲学的态度对待艺术,从哲学的思想对待创作。同时,理性认识中国的儒、佛、道与人类生活中的真正意念,才是一个艺术家的终生追求目标。
第五篇:谈谈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大事,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犯罪手段凶残,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认为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引起关注,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从一些媒体上我了解到,很多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贪利性、享乐性、报复性、模仿性、虚荣心、好奇心或哥儿们义气而产生犯罪动机:谈谈对国学的看法要知“国学热”,且多采用结伙犯罪形式,犯罪时缺少预谋,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往往不计后果。青少年的犯罪从主观上讲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观察社会的意识,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坏思想的影响。客观上一是受到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二是家庭的因素,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有的任意打骂孩子,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缺乏对孩子的关心,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寂寞,为寻求安慰和刺激而走上犯罪道路。当然也有学校的原因,学校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甚至不愿管理个别教师由于素质较低,教育时不顾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针对上述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预防或排除产生犯罪的因素,重视青少年犯罪的巨大危害性,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
管,积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其次,学校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差生多给予指导,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教师要经常性地给他们讲理想、讲人生、讲奉献,不能对他们讽刺、挖苦,更不能一发现错误就将他们赶出校门,把隐患留给社会。第三,家庭要担负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责任,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许就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
总之,我认为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关爱青少年的成长,使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优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