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
《典籍里的中国》怀揣着文化初心,打造一条追寻华夏文明根脉的重要通道。
“汉字自带中华文明密码,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的认知。”
3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在综合频道(CCTV-1)晚八点档播出,专家学者一语道出汉字的独特魅力。而《说文解字》,就是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节目播出后,众多网友跃跃欲试随着《说文解字》了解更多汉字的前世今生,“数千年的文字都能因此联通起来,了不起!”
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典”,也在节目戏剧里被“说文解字”了。“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典册置于案丌之上,犹如我们将典籍捧置于心中最高位置。读书之人以手捧典,学习悟道,是一辈子的功课”,舞台上,许慎将此言分享给在东观校书的各位同仁,勉励他们力担责任,“一个‘典’字,悬于头顶,重任如山,岂可轻言退之。”
许慎,字叔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美誉。本期节目围绕许慎名字中“慎”“重”二字,展示以谨慎之心、担责任之重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正是《典籍里的中国》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坚持么?
文化之重
打开又一把开启中华文明史宝库的钥匙
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为《典籍里的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如广大观众所见,第二季的惊艳程度《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丝毫不逊色于第一季。
截至目前,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中华礼仪的源头《礼记》、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国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越绝书》、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中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的综合性地理学典籍《水经注》、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等已陆续和观众见面。一个个“最早”“最大”“最全”,彰显着这些典籍的厚重非凡,也表明每期节目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场获得感满满的文化遇见。
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按“始一终亥”的顺序,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
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典籍里的中国》道明个中深意。在《说文解字》的叙当中,作者许慎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表达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他著书的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从未中断的表意文字。在随时代发展的不断演进中,汉字能够非常理性地被理解、被考据,离不开《说文解字》讲明表意汉字真实的面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来释读新发现的一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的铭文、战国竹简,甚至甲骨文当中的一些古文字。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在“先贤圆梦”环节,让许慎跟随“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来到当下,亲见国家语委“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了解了后世数字化“说文解字”。这个系统,正是以《说文解字》小篆为枢纽,将古今文字在一个大型数据库中关联起来,顺利实现汉字跨越数千年的沟通。
有观众表示:“每期《典籍里的中国》都在展示一把开启中华文明史宝库的钥匙,它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我们今天一切的文化硕果,都得益并根植于先贤们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幸福感和自豪感爆棚!”
精神之重
致敬历代先贤恪守本心、严谨治学的态度
因为《典籍里的中国》,观众随节目纵横上下五千年,不仅和众多先贤“结伴同行”说文解字 殷,还不断以纵观他们皓首穷经的宏阔视角,感受他们令人敬畏的文化精神。
他们每一个人说文解字 殷,都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雕琢中,成就了“伟大”二字。
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精神切面。以《说文解字》这期为例,节目组从许慎的性格着手,围绕他姓名中的“慎”字和他的字叔重当中的“重”字,讲述他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呈现他独具魅力的学识和学品。
许慎从小广泛阅读经书,后跟从东汉名儒贾逵为学,甚得经学大家马融尊崇。当时大多学者世守一经,许慎却能通解五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在节目中介绍道,许慎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治学严谨说文解字 殷,他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坚持“信而有征”“不知盖阙”,对于每个字的说解都争取做到“言而有据”,去翻查大量的经典著作,还经常了解和征集大家的意见,博采众说,兼容并蓄。
戏剧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代表后世人表达了对许慎的敬意:“要使五百四十部首‘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这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工作量,更何况您的‘始一终亥’体系之严密,让后世之人越是钻研学习《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越感到震惊与敬佩!”许慎回应道:“为世人说文解字,是对先贤智慧的一次集中整合,我唯有慎之又慎、重之又重。”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陈晓主动请缨出演许慎,从17岁演到将近70岁,带领大家走进一代文字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在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还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
如此纯粹的、严谨的治学精神,让陈晓分外感动:“他宁愿写上‘阙’也不愿意做随意的解释,我觉得是一种求是的精神。他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情,才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说文解字》。”
传承之重
赓续文化初心,当好“捧典之人”
“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编著《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就是在历史时空里,架起了沟通古今文字的重要桥梁。
作为一档聚焦中华文化典籍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怀揣着类似的文化初心,那就是打造一条追寻华夏文明根脉的重要通道。节目通过创新讲好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更让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新时代语境下熠熠生辉。
相传仓颉创造文字,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李斯作小篆。到了汉朝,隶书逐渐成为书写的主流,却产生乱讲汉字的现象,于是许慎著《说文解字》识古垂后。到了后世,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徐铉、徐锴兄弟,到清代出现了以段玉裁等人为代表的《说文》四大家,再到今天的“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也感动于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工作者对华夏文脉的传承守护。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更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我们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
正如节目中所说:先贤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等既为天下之士,一个“典”字,悬于头顶,重任如山,岂可轻言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