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政事堂”改为都堂
文| 史谭a
编辑| 史谭a
前言
唐朝的建筑发展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高峰,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建筑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唐朝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政事堂”改为都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唐代建筑在继承和发扬前代建筑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唐代独特的建筑风格。
唐代的政治、经济
唐初,统治者继承和发扬了前朝的一些建筑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中央,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与门下省的主要职能是起草诏书和处理日常政务,尚书省的职能主要是执行政令,尚书省的长官都是尚书令,负责中央部分事务。
中书令与门下尚书令并称为“二相”,尚书省和门下省则称为“二府”,到了唐玄宗时,又在中书省之上设立了一个“三司”机构,其地位仅次于中书令。
这种三权分立的制度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宦官专权,但是也为官僚机构的膨胀提供了方便,从武则天时开始,在地方设“道”作为行政机构。
由于地方官员和民众不能直接到朝廷去反映情况,他们只能通过“道”来反映,所以“道”又称“政事堂”,到了唐玄宗时,又将原来的“政事堂”改为“都堂”,其职能也逐渐由反映情况转为决策。
在地方上,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右丞,他们共同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节度使是以朝廷名义任命的地方官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自行任命军队和招募军队,节度使又称“观察使”、“留后使”等。
唐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唐代建筑是在我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吸取了唐代建筑的精华,又结合了前代建筑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建筑艺术。
唐代建筑在继承和发扬前代建筑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集各个时期优秀建筑技术于一身,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唐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建筑风格多样,有中原汉民族传统风格、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风格、地方风格以及唐民族风格等。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
唐民族建筑风格唐代建筑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民族风格上,唐代的建筑风格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唐民族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三大寺”,三大寺是指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后修建的寺院,分别位于洛阳、长安、开封,这是中原汉民族与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唐代汉民族与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唐代建筑技术上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木结构技术上,在继承前代木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结构,如木结构平梁、重檐屋顶、屋角起翘、山墙加昂等,都是唐代创造的新结构形式。
唐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唐代建筑主要是佛寺、道观和宫殿等建筑,这些建筑布局严谨,内部空间划分合理,结构技术先进,装饰艺术高超,为后世所仰慕。
唐代佛寺数量很多,有“天下丛林在京师”的说法。唐代寺院的建筑形式多样,有楼阁式、殿堂式、佛塔、金刚宝座塔等。
佛塔是一种密檐式或重檐六角形密檐式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也称为“宝塔”,佛塔一般用砖或石建成,塔顶上置有铜质或石质宝顶,这种结构形式是在唐代发明的。
唐代寺院中还有一种大型的塔叫“舍利塔”,其形制为空心砖塔,这种塔高达数十丈,形状像一座宝塔,所以称为舍利塔,舍利塔是佛家的最高礼器,只有皇室、贵族、僧侣才能使用。
道观是道教的建筑,主要有宫观和道观两种形式,宫观是佛教道教的活动场所,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北周时期的“太乙宫”,隋唐时期的“五云宫”和“慈恩寺”。
唐代宫观数量不多,规模较大的只有法门寺和昭陵,法门寺位于陕西宝鸡,昭陵位于陕西咸阳。
唐代宫殿的建筑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平面布局以方形为主,四边和四角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建,形成规整的几何图形。
第二,以殿堂为主,殿堂大多坐北朝南,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中,其余为对称式。
第三,屋顶多为重檐歇山顶,殿宇平面多为正方形、长方形或正多边形。
第四,屋架结构体系从唐代开始采用“斗拱”结构体系。
唐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1、唐代建筑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技术,尤其是木架结构的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
2、唐代建筑风格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阶段。
3、唐代建筑还吸取了外来文化,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大型楼阁式塔、塔院式宫殿和寺院等。唐代是中国建筑走向成熟和高度繁荣时期,唐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唐朝建筑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朝建筑的发展趋势
唐代建筑的发展,在继承前代优秀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唐朝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政事堂”改为都堂,又有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如唐代木构建筑中已广泛采用斗拱,并在斗拱结构中大量使用彩画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这都是以前时代所没有的。
此外,唐代建筑中还有一种新的构造手法——叠梁,叠梁是一种增加房屋高度和空间面积的方法。
早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技术,到唐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唐代山西太原晋祠内的重檐大殿,就是采用了叠梁的方法。
唐代建筑还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如大量使用砖石、陶瓦和琉璃等材料,这在以前都是很少见的,如木构建筑中运用了木制隔扇、帘幕等新技术,砖结构建筑中采用了砖砌墙体等。
这些新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建筑造价,还可以使建筑更富有变化和生动,在唐代,建筑色彩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多用的红色、黄色等颜料,在唐代已改用青、白、黑三色颜料。
这种鲜艳的颜色,不仅使唐代建筑更富有艳丽的色彩,也显示了唐代建筑在色彩运用上的新成就。
唐代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而且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的新形式。
从唐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些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民族风格,这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和今天建设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唐代建筑的发展,除了具有历史上其他时代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外,还表现出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唐代建筑更注重材料的选用,唐代建筑对材料的选择,除了考虑经济实用外,更注重其造型和艺术效果,而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所一贯倡导的。
如唐代木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柱和斗拱,砖石建筑中大量运用砖石砌筑的墙体,这都是从实用出发所采取的措施。
例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唐代木构建筑中应用了大量的斗拱,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承重构件,同时也是一种装饰构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斗拱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建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唐建筑的形式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它有着丰富的变化和发展,在唐建筑中,有许多新出现的形式,例如:
唐代的五进院落式建筑是在前代院落式建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代三大殿中的主殿——大雄宝殿是殿中殿,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院落式建筑。
唐代殿堂中出现了飞檐、垂柱、斗拱等新形式。
唐代楼阁式建筑——大雁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楼阁式建筑。
唐代在宫廷中大量使用的“砖”和“瓦”,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空前的。
这些都说明了唐建筑风格的丰富性,反映了唐时期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唐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唐代的建筑很注意发展力学方面的知识,在结构设计上,不仅在某些部位采用了悬索,而且将其应用到实际建筑中去,例如:唐长安城的未央宫的台基就是一个悬索结构。
根据力学原理,悬索结构必须有一个悬吊点,而悬吊点可以是两根柱或几根柱支撑在柱子上,也可以是多根柱支撑在几根柱上,但都要承受荷载,从悬索结构的实践来看,悬吊点的数目是确定的。
当悬吊点数目确定以后,如果把每个悬吊点所承受的荷载加起来就可以求得总荷载,如果把一个悬吊点所承受的荷载看作一个悬吊柱体上的压力的话,那么这个悬吊柱就可以看作是悬吊梁上的受拉构件了。
结论
唐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体现了唐朝文化、艺术、经济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唐以前建筑进行分析,并对唐代建筑发展进行研究,从唐初到五代,唐朝建筑在继承和发扬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唐初、唐后期建筑风格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唐时期建筑发展的特点:从汉到唐,逐步演变;从唐代到宋,逐步完善;从唐到宋,逐步提高;从宋到明,逐渐成熟。
通过对唐代建筑发展变化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唐初、唐后期建筑风格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后世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中华书局,1987年,第50页。
《中国建筑史》,吕骥、张鹤龄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册),何政广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