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

1.三朝五门:出自《礼记》三朝即“天子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五门即“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外朝用于大规模礼仪性朝会,中朝用于日常议政朝会,内朝用于定期朝会。以北京故宫为例,三朝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2.东西堂制: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东西分置的宫城布局,体现了礼仪空间与朝政空间的关系。第一个采用东西堂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长安大明宫变成三朝纵向排列。

3.骈列制:宫城内有两条平行并列的轴线,宫城的两座宫门分别对应着两座主要建筑,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廷殿与处理政务的议事处及枢要部门,体现了权力机关与官僚机关的关系。第一个采用骈列制的是曹魏邺都宫殿,一直到唐大明宫废除骈列制。

4.龙尾道:唐大明宫含元殿前长达70余米的坡道中国古代十大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供登临朝见之用,坡道共7折,成S型盘上,远望如龙尾,故称龙尾道。

5.五岳五镇: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为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建庙以祭山神。

6.四海四渎:四海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为江渎(长江)、淮渎(淮河)、济渎(济水)、河渎(黄河)。建庙以祭水神。

7.明堂辟雍: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明堂的用途是皇帝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辟雍是明堂外侧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环水为雍。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圆水方院,圆基方榭,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鱼沼飞梁:晋祠圣母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9.曲阜孔庙:是中国现有古建筑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陵墓建筑分两部分分别是,经历代重修,扩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孔庙布局为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空间,后六进是主体部分。主体建筑包括“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等,中心建筑为大成殿。

10.羡道:通往墓室的斜坡形坡道,依等级分为四出、二出、一出羡道。

11.方上:在地宫上方以人工夯筑形成上小下大方锥体的陵体,形状似倒扣于地面的斗,四面有门阙和陵墙,见于秦汉和北宋。

12.黄肠题凑:“黄肠”指柏木芯,“题”指木料端头,“凑”是聚集之意。汉代帝王椁的一种做法,用剥去树皮的黄心柏木枋,平铺垒聚构成大型墓室,枋端都指向室内陵墓建筑分两部分分别是,与同侧椁壁垂直。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13.上下宫制:唐代的陵墓建设形制,唐代因山为陵,供食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在山下设寝,称下宫。以便供食,从而成为上下宫制。

14.五音姓利说: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中国古代十大礼仪性的主殿与日常处理政务的议事处,都依照其所定之法为据。如北宋皇帝姓赵,故而各陵地形均东南高而西北低。明清此说已不行。

15.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圆形坟称为宝顶,宝顶用墙垣包绕城宝城,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始建于明孝陵,后皆效仿之。

1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延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17.十三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附近,主峰两翼群山环抱,呈北高南低的天然四合院历,是史上最大的统一陵区陵墓建筑分两部分分别是,神道共用,十二陵拱卫主陵——长陵,陵区便植松柏,整体性较强,体现显赫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