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人文高地司马迁祠墓墓:一路观车窗外麦草
河西之地,江山灵秀,人杰倍出,自然人文景观颇多,这里渭黄交汇,潼关扼守,有西岳华山,洽川湿地处女泉,唐玄宗泰陵等,但最吸引我的却是韩城人文高地司马迁祠墓。
余自幼喜读书,好文字,太史公千载风骚,文史功勋,后世文人史官难望其项背,而皆心仰之,以为祖宗,韩城作为司马故里,有其故乡村落及祠墓留存,神往已久,时不我待,今天有幸专程前往拜谒。
清晨,自故乡扶风出发,上连霍高速,再沿西安绕城高速西北段,听导航语音提示,驶入京昆高速,一路从长安古城边际掠过,向东北方向疾驰而去,犹如划了一道优美的抛物长线,串缀起沿途高陵、富平、澄城、合阳等县区。
一路观车窗外麦草青葱,油菜花黄,阡陌纵横,平林漠漠,向北路势渐高起,由平原进入起伏的浅山地带,这可能就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台地。
再拐入黄河之滨沿黄公路,终于在中午时分抵达目的地距韩城市南十公里的芝水镇。
自东驶入进镇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十余米高的黑竭色古人塑像,站姿伫足于高台之上,书史扮像,执书简,背祠面西,以对祠西广场,伟岸高大,十分醒目,不用想,必是先生的形神之像了。
环顾四周,核心景区太史祠墓处于芝水川东南面的韩奕坡,作为芝水镇的东门户,驱车远观此坡,虽背靠的山头不甚高巍,却三面皆临谷沟,地势陡峭险峻。
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南倚魏古长城,北眺龙门,脚下有芝水蜿蜒流过,山水环伺,城垛高筑,牌坊古建,随崖就势,依阶而建,苍松翠柏,掩映其间,果为风水宝地。
要进入景区,须半绕韩奕坡,沿大道从西侧广场进入。
广场为近年来所建,有停车场、售票处、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步行进入广场,汉太史司马迁主题雕塑在前方中央矗立,广场两侧依次建有几组高约十米左右的砂岩雕塑群。
雕塑群就是《史记》记载的历史长度,作为历史的立体视觉呈现,自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以重要节点,表现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
南侧群雕重点呈现了发生在此地龙门大禹治水的情景及秦人东出,扫灭六合,一统天下的恢弘气势。
北侧则为高祖斩蛇起义,楚汉争霸,西汉建国及其后吕后专权,诛杀功臣,死后诸吕被清算诛灭,汉武帝泰山封禅等历史画卷。
走完广场,向北绕过一片清翠竹林,再经过一段开阔古桥,桥墩、护栏及路面皆为灰白麻石辅砌,栏杆平整有序,路面则略显凹凸,更显出古桥沧桑风韵,桥下应当就是绕坡而过的芝水河吧,河水清且浅,蒹葭苍茅白,缓流向东投入黄河怀抱。
总算走到了主景区大门,仿古建砖木结构,大门悬挂木质浅色匾额,上书启功黑色毛笔书法大字: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检票入内,路有两分,东路地势低平开阔,为近年从别处迁建于此的三圣庙、大禹庙及兴善寺等古建院落,以为拱卫映衬。
西路则窄狭陡坡,顺坡而上,为古祠墓所在,路面为北宋所筑,以条石铺就,三米多宽,中间低凹,路东侧为便游人,建有青砖台阶,据说共有九十九阶,年老或体弱之人,可拾阶而上,西侧因临危崖,则有石栏铁索相连以作护卫。
沿途四台,先依次经一木枋、两砖坊,分书“高山仰止”“河山之阳”及“史笔昭世” 。司马迁引《诗》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后人却转用此语来赞颂其本人,也是实至名归。
“河山之阳”乃夏阳,司马出生成长之故地,再向上便是其祠庙,四方院落,古树参天,香烟袅袅。院内一前一后分别为献殿和寝宫。
献殿正中挂一匾额,上书“文史祖宗”金色大字。寝宫正中挂一匾额,上书“君子万年”大字,正堂内建塑像,也为北宋时期所立,太史公发髻高束,身披红袍,长眉入鬓,目光炯炯,显得威严肃穆,浩气昭昭。
前置香炉祭器,受众人供奉跪拜,两旁皆树石碑数座,镌刻后世各朝文人诗文赞颂之辞,或修建记事等。
前祠后墓,最后面也就是最高处,便是其墓园,形如蒙古包的青砖箍墓,圈饰砖雕八卦及花卉图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整敕建,上有古柏,分五杈镇守四方,遮阳护荫,生机勃勃。
司马迁死因不明葬地不明,成历史谜案,幸有西晋夏阳太守殷济,慧眼选择了此风水宝地,修了祠庙和衣冠冢,得以安先生之魂,虽尸骨不在,但人格光芒,文史贡献永存,至今为后人敬仰供奉,拜谒不止。
我以俗人之礼,借香坛里一柱燃香,伏地叩拜,以示对先生尊崇之意。
观临完毕,重回广场,驱车绕离时,再一次仰望太史公塑像,在午后的蓝天映衬下,显得顶天立地,巍然高大。
其后的司马坡道,远望极像是人的一副脊柱靠压过的痕迹,其尾椎略曲,腰胸椎则刚正挺直,是司马迁的人生写照。
司马迁幼时苦读典籍,少年耕牧农家,青年时期则游学天下,考察走访印证古迹于民间。
后秉承先父之遗志,掌管文书,记载史事,其刚正不阿,不畏君权,为李陵仗义执言,触犯龙颜,而遭宫刑,忍辱含愤,笔耕不辍韩城人文高地司马迁祠墓墓:一路观车窗外麦草,历16春秋,灯枯笔秃,终成《史记》。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 130篇的历史巨著,长达52万字。
杨雄称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彰显了先生严谨公正的治史精神,作为中国第一部通史,影响极其深远。
鲁迅先生对《史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做为:“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周先生以笔作尖茅,作匕首,刺痛了敌人,刺醒了麻木的国人,作为战士,果有一副铮铮铁骨,有司马先生之风范。
郭沫若为之作五律短诗,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铱,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肯定了其文史地位。但若论文人脊梁,郭比之于周,在太史公祠墓塑像前,当略感汗颜。
自古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多矣,从诗经之藉藉无名的作者,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初四杰,唐宋八大家,元曲,明清小说等诗词曲赋著文者,各朝各代,枚不胜举,但似屈原、贾谊、嵇康等这般刚正忠勇之文士则相较少矣,司马迁敢于批判皇帝,包括本朝汉武大帝,直指其穷兵黩武、卖官晋爵、屈枉忠良,残暴不仁的一面,这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乃至今朝,许多文人攀附权贵,追名逐利,攻讦相轻,骨酥腰软,宁昧良心墓地古建,甘为鹦鹉的情势相比,显得犹为可贵,当然,这也为其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
据传,汉武未年墓地古建,刘彻至死未放过司马迁,担心其刚正之笔,涂抹自己,迁终遭下狱,秘密处决,似乎也印正了其死因不明葬地不明的结局,果如此,那真让人扼腕叹息,悲愤千古。
不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幸先生不负人生理想与天赋使命韩城人文高地司马迁祠墓墓:一路观车窗外麦草,《史记》著成,得偿平生之志,虽死无憾,何种死法,已无所谓,人间自有肝胆心墓地古建,青山处处埋英魂啊。
好在历史终究是由人民来书写,虽受强权形势一时所歪曲压制,但朗朗乾坤,浩然长存,终有一天,真相会昭示于天下,历史也终还司马公一个公道,一个公正伟大的评价,先生若有知,当含笑九泉矣。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报任安书》此一段早已诵读于万千学子之口,潜移于心,激砺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不惧磨难,发愤成就。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以示后者。
如何打造一面完整光洁平正的镜子,司马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若无司马迁,中华人文脉胳轮廓或要打上许多马骞克;若无司马迁,华夏何以自诩文明五千年。
司马迁以一己人生之不幸,却成就了中华民族之幸,他是文人之楷模,韩城人民的骄傲,亦是中华民族之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