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民俗文化之蛊:巫蛊文化蛊?

民俗文化即传统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习惯的总称。铜仁因地形和少数民族的原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唐玉林的长篇小说中就彰显着浓郁的铜仁民俗文化,如《清浪街》中的巫蛊文化、龙舟文化,《中南门》的婚丧嫁娶文化等;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不仅表现出铜仁民众的风俗生活习惯,同时也表现出了当地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

巫蛊文化。“蛊”是苗族文化的代名词,苗族分青苗、花苗、红苗、白苗等,铜仁主要以红苗为主,分布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北部。“蛊”在苗语里读“欺”,汉语称为“鬼草”。苗族人的神与鬼是混淆的,“神既是鬼,鬼也是神”,鬼也有善恶之分,“草鬼”是恶鬼,放蛊女叫“鬼草婆”,“巫师”代表正义的一面,与“鬼草婆”相对立。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中记载有:“有蛊的苗妇,她的眼会发纤或脸上生着异样的毛,或额部格外有光。”在吕养正的《苗疆巫蛊蠡探》和龙耀宏的《爱药与恋爱巫术》中都认为“蛊”是“爱药”,放蛊就是一种恋爱巫术。在《清浪街》中就描写了杨政国为留住喜欢的人何淑英,于是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苗族女人控制男人的一种毒药——蛊虫。相反,这种蛊虫也能控制女人,只要何淑英与别的异性有染,那么蛊虫就会引到另一个人的身上,要想解蛊就必须找到下蛊之人。

因以一传百,以讹传讹,把好多苗族女子都诬蔑成了蛊婆,有的苗族女子也是身不由己,深受巫蛊文化的谄害。龙胜阳在《苗族巫蛊事象与文化阐释》一文中认为:“苗族巫术体系刻画出了蛊对人们的迫害性,使苗族巫术处于社会有利地位,被认定为‘草鬼婆’的人,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再如《乾州厅志》记载:“言巫蛊杀人,实为妄言,但长期以来,不明真相者以讹传讹,常有无辜妇女被诬为‘草鬼婆’而倍受凌辱,有的还被置于死地。”随着社会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残害苗族人民的巫蛊文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龙舟文化。铜仁的龙舟文化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屈原、龙舟、端午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分支——龙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铜仁的龙舟比赛已由传统的民俗活动转变成大型的国际体育活动。丰富的水资源为铜仁的龙舟赛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在2009年铜仁民俗文化之蛊:巫蛊文化蛊?,铜仁被国家体育局授予了“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的称号。

说起龙舟赛事,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广西玉林民俗文化,其中描写的“边城”确实是一块圣洁之地。但有着“黔东北门户”之称的铜仁,自然与沈从文所描写的“边城”离得很近。在《清浪街》《龙井巷》《中南门》这三本书中都有铜仁龙舟赛事的描写,以《清浪街》为例:

在端午这天,铜仁城万人空巷,人们早早用过膳便相邀成伴,去争夺一块地方看龙船比赛;渔夫们会把船洗得干干净净,再扎一些红花绿叶,租给有钱人家看龙船比赛,河面上的花船在锦江来回穿梭……划过龙船就是抢鸭子,把几十只鸭子扔进河里,年轻后生们在水里争夺拼抢。岸上的助威声、喝彩声、敲锣打鼓声,热闹非凡。

这些场景与 “边城”的场景相差无几,这也说明了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包容的局面。同时这些场景也突出了铜仁独特的龙舟文化,通过铜仁的龙舟文化让全国人民来认识贵州的民族风情,让铜仁的龙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也是铜仁的一大地域文化特色,唐玉林小说中“自然风光—建筑风光—人物”的三位一体,形成了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铜江图》。“铜江图”除了自然风景和人物外,余则为建筑文化。在三本书中都有描写到城垣、街巷、寺庙、阁楼、会馆和民居等建筑物,这些建筑风格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黔东建筑文化现象。

玉林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_广西玉林文化特色_广西玉林民俗文化

铜仁的建筑文化是离不开中南门古城的,古城的建设可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初建时期,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有一任知府名朱鉴,征集上万民工修筑铜仁土城;二是: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万历年间(1506-1619年),经四次扩建铜仁古城,将土城墙改为石墙,并扩建了有代表性的楼台亭阁。大批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诗篇,而湖南、四川的一些客商也开始乘着商船来铜,铜仁城渐成黔东门户;三是:清顺治年间(1638—1661年)~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铜仁民俗文化之蛊:巫蛊文化蛊?,国内战争基本平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因此,铜仁也就和整个中国一样,大兴土木,扩建城池。解放后,由于城垣失去其历史作用,除自然倾塌外,还根据城区扩建需要,逐步拆除。截至2011年,铜仁古城垣仅剩正南门至中南门一段和东山临江之东西两侧山麓一段尚有遗存。

中南门古城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临街民居。全以“双檐”穿排木楼结构,里为居室,外为面铺,“S”型的檐额,楼额装置全是青砖封火墙相互隔开,灰墙素壁,青瓦鹊尾朝天飞翘,清晰简朴,方方正正,具有明清时期铜仁独有的建筑遗风。如在《中南门》中这样描写到:

中南门的布局很特别,当街的都是石印子门和吊脚楼。石印子门里不用说,住着大户人家。进了里面,全是四面房间围着天井。天井清一色是用青石板铺就的。有的人家,在天井当中用石板围起鱼缸,弄些假山怪石点缀,却也别致。而吊脚楼的下方,几乎都是门面,一家挨着一家,做着不同的生意,使整个中南门显现出很浓的商味。隔不了几丈,街道两旁就伸进去一条巷道 ,有的很浅,但大多数却幽深地拐过几道弯。下雨天,巷道就更觉安静了,偶尔一两声叫卖的吆喝穿来,就在巷道里,久久不散。

就这一段话包含了街巷、楼阁、假山等建筑,还略带一点“雨巷”的意境。三本书中所描写的楼台亭阁都有其共同特点:“屋面装饰多为六角尖顶或八角尖顶与叠檐式、翘檐式琉璃瓦,并饰以空心栏杆及透雕花窗,牌楼则饰以石雕和砖雕。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人物故事,历历在目。”由于铜仁古建筑兴建于清代,因此,这些楼阁亭台颇有几分“大观园”的建筑元素在里面,工艺精湛,建筑与自然于一体,这座古城赋予了铜仁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是古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中南门不仅是古城的代表,同时也是城门,街区的代表。如中南门街,因东边是东山,西边连着衙门,南临锦江河,占有很大的位置优势。因为在过去的上千年里,水运是中国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中南门紧挨码头,这里车水马龙,便成了黄金地段,是商户们的首选之地。民国时期,铜仁城里的老八大商号,多数集中在中南门地带。如《中南门》中的八大商号就聚集在这一带,杨远以及各大商家去外地卖货进货都要经过中南门码头。中南门在过去是最繁荣的,在铜仁城的“三街六巷”占据首位。除此之外,以下的龙井巷,新增的城门,在唐玉林的作品中也彰显出铜仁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传明万历年间,湖北有一“牛武师”为躲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边陲小镇铜仁的“杀牛坳”定居,一年不到就诸事不顺,幸得一道士相助,叫他沿着“杀牛坳”西迁百丈处便是龙颈之所,安居方可大富大贵。结果应验后,牛武师便将此地取名为“龙颈”,随着住户增多,改称为“龙颈巷”。因当地方音“颈”是“颈项(根)”之意,遂常被称作“龙讲根巷”。为纠正误称,牛武师便在龙颈项打了一眼水井,又在井旁塑一龙头,从此,“龙颈巷”改为“龙井巷”。《龙井巷》中的方继志和上官雅因这条街而相遇、相知、相爱,围绕这两个人物牵引出其他的故事,龙井巷为铜仁增添了另一道地域文化色彩。

便水门、新东门、后水门是为了方便百姓取水在不同的时间段修建的,在没有新东门之前,老东门不常用就封闭了,后来年长的父老乡亲们觉得这样不妥,对铜仁城的风水大有影响,铜仁知府冯翥鹏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采纳了父老乡亲的建议,重新打开了老东门。因此,就有了“好个铜仁城广西玉林民俗文化,八门开九门”的一语流芳。《清浪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每逢大年初一,程漾雷和城里的父老乡亲会在老东门和铜岩阁祭拜,祈求铜仁城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

地域景观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中这样描述:

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

由此可见铜仁的美是与众不同的。在老一辈的眼里,铜仁最美的就是这铜江十二景。在“沧桑武陵三部曲”中,唐玉林除了写到十二景外,还描写了周边的其他景物。

铜岩阁。铜仁的命名就出自这“铜岩阁”。铜岩阁为三面式六角尖阁楼,三个面形成三个“人”字形,楼阁顶楼三面与从铜岩下捞出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尊铜像相对应,寓意着铜仁城的由来。从远处望去,铜岩阁如镇江巨柱,很是壮观。《中南门》中的杨远、马宇豪、铜仁城八大商号,《清浪街》中程漾雷与铜仁城的乡绅们,《龙井巷》的高官人物等他们常来此一聚。这就说明了铜岩阁很受青睐。

水晶阁。水晶阁坏境清幽,古木扶疏,芳草缤纷含露;阁后群峰连绵,宛如淡墨屏风;锦江环城蜿蜒向东,转至阁前,则水面如镜,白云树影映江中,熠熠生辉;月明星辉,星耀满江;江上渔舟寥寥,波光涟漪,山色依稀,恍若人间仙境,山水如画,令人沉醉。

在《清浪街》中,舒全勇刺杀程漾雷失败,被全城通缉,靠杨仲把船摇到这水晶阁为其治疗才得以生还。

水晶阁地处铜仁城东面。三面有水相环,一面依山。其脉从“太乙峰”蜿蜒而下,横锁江心,正是半岛。岛内长宽各约许里,介石接举连水,古木松荟,鸟兽出没,不闻人声。

可见此地之幽静,是舒大勇藏身疗伤的好地方。水晶阁积累了敦厚的传统文化,是铜仁城一颗耀眼的明珠。

瓦屋。提起瓦屋,铜仁人都会想到瓦屋那万亩油菜花,不仅成为铜仁的旅游基地,同时也为铜仁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瓦屋是漾头的一个乡,与湖南省的麻阳交界,这里民风古朴,主要以侗族为主。以前,漾头到瓦屋的公路经常被雨水冲坏,加之有的地方河水太浅,所以瓦屋经常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里山高林密,就更加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最近几年就有不少学者到瓦屋去探寻当地的文化。在《龙井巷》中,主人公方继志为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所烦躁,遇瓦屋一景得一宁静,书中这样描写:

明月已经高挂中天,远山近水,在月光下显得分外静谧。远山似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逶迤着它的轮廓。近水如画屏……整个瓦屋似乎都沉睡了,世界仿佛很远很远。方继志坐在那里,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他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是那么新鲜,杂有一丝丝山林中传来的树叶味,吸在肺中,令人舒畅。

因铜仁地处西南边陲,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不仅在建筑物中表现出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自然风景也独具特色,它们共同为铜仁的地域文化添加了不一样的色彩。唐玉林的沧桑武陵三部曲,就是对铜仁地域文化色彩的充分展示,不仅增加了铜仁的神秘性,亦增加了铜仁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让读者掩卷之余广西玉林民俗文化,尤对其历史深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