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飞天梦:从远古神话到现代探索
回望中国人的飞天路,从远古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到明代万户进行人类最早的固体火箭升空试验,中国人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和研究。一方面用科学方法测量天体运行轨迹,从中探索研究其中的规律,据此制成历法。另一方面,因为无法知道太空奥秘北斗的神话故事,许多反映这种思想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传说。太空的奥秘,在古代是无从窥探的,都是人们不断地产生许多玄想,提出许多疑问。古代思想家庄子所著《逍遥游》这样描绘太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运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因为知道天是:“其运而无所至极”所以玄想有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达“天池”,尽管是寓言,但也正是他对太空的这种大胆想象。
另一位文学家屈原曾经说:“登九天兮托彗星”(《大司命》)“援北斗兮酌桂浆”(《少司命》)。最突出的是他的《天问》,对宇宙提出一系列问题:“斡维焉系,天极焉加”“九天之际,安放安度,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何阖而晦,何开而明?......”他对于日月星辰的安排,岁时昼夜的运转,天体各星座和地球的关系都提出了具体的疑问,而这也正是人们普遍的疑问。当时他自己不能解答,别人也不能解答。因此,只能把遨游太空作为幻想和梦想,梦游。他说:“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北斗的神话故事,”“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九章》)又说:“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运游》)说明他对太空的向往。
最早的《易经》就说:“天险不可升”。汉朝人赵君卿作《周髀算经》以圆规律测天时也引周公的话:“夫天不可阶而升也。”李白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俗话说一件事情难办也比作“比登天还难。”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宇宙虽然想知道但是无所知道,因此在文学家的笔下就常常把它写成神话,描绘成太虚幻境。苏轼《前赤壁赋》中就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飞天梦想。古人虽然不能了解天体的具体情况,但是在飞天愿望下把它勾画成许多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尽管内容不同,但是向往太空,探秘宇宙的愿望却是相同点。古籍中这类记载很多。如晋朝王嘉的《拾遗记》云:“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中国人的飞天梦:从远古神话到现代探索,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古人虽然不能了解太空真实情形,但是又经常遇见“天陨石”现象。因此北斗的神话故事,一些人就担心天塌地陷,“杞人无事忧天倾”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王秀才在嵩山偶遇一位工人,对他说:“月势如丸,其影则日烁其间也,常有八万三千户修之”。虽然是神话,但是也说明了古人的天文知识即日球与月球的关系,肯定了月比日小,月光来自日光——这是富有科学性的神话。
春秋时期,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就开始削竹制鸟,名为“木鹊”,上天后可以三天三夜不下来,这是古代中国人最早设计出的飞行器,有关记载见于《墨子·鲁问》中。后来,东汉的张衡、唐代的韩志和,也都先后发明了类似的简单飞行器。
古代中国人还曾设想像鸟儿那样有一双翅膀中国人的飞天梦:从远古神话到现代探索,自由翱翔太空。这个设想放在现代,便是危险性极大、挑战性最强的翼装飞行运动。 《汉书》中记载,有人说自己会飞,而且“一日千里,可窥匈奴”, “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结果“飞数百步堕”。他并不是没有实现飞天,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已。在那个年代,仅凭肉体和动物羽毛,或许还借助了些风力,就能达到数百步的飞行距离,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项由勇气主导的辉煌成就。
600多年前,一个叫万户的人最终将千百年人们的飞天梦想付诸行动: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爆炸了,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人们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而今,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拉开了中国人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
细缕灿若星河的历史我们看到,前人的飞天愿望与梦想夸张而朴实,却又如此丰茂繁盛;飞行器的发明创造简易而粗糙,却又如此清亮惹眼;勇敢的飞天实践盲目而缺乏科技含量,却处处浸透着勇气与智慧……正是这些看上去离人类航天现实似乎很遥远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经历了几千年的深厚沉淀,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神圣的航天梦想,为中国现代载人航天实践打下了无可估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