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日前,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吉林省共有11个项目入选。今天小吉带您看看其中两个深受百姓喜爱的非遗项目。

满族珍珠球

(伊通满族珍珠球)

珍珠球,满语为“尼楚赫”,为“采珍珠”之意。满族珍珠球是一项满族民间体育游艺活动,起源于17世纪早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东部和南部地区。满族珍珠球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即在水中打捞起蛤蚌,将其珍珠取出后,向背篓中投送,再将珍珠转移到岸上。满族打牲者在采珍珠之余,用绣球当珍珠,以蚌壳为球拍,相互击拍传递。后发展为由一人背篓,另一人以绣球当珍珠向背篓中投掷,中间一人用蚌壳拦截绣球的游戏规则伊通满族民俗馆,逐渐演变为一种兼具攻防的民间体育竞技运动。珍珠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每场比赛由两队参加伊通满族民俗馆,每队7人。基于现代竞技运动比赛活动要求,满族珍珠球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竞技比赛规则,现已成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

伊通满族民俗馆_伊通满族文化_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

拍摄时间:2015年10月15日

拍摄地点: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拍 摄 者:荆少华

相关人员: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参赛学生和围观师生

画面内容:2015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在第一高级中学举办第二届中学生珍珠球比赛。

在现存的满族珍珠球传承区域中,伊通的满族珍珠球独具特色伊通满族民俗馆,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珍珠球运动已遍布伊通15个乡镇和部分中小学校,被誉为“伊通满族第一民间运动”。伊通境内的初、高级中学是珍珠球项目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基地,近百名体育教师是项目传承的核心群体,在校学生是项目传承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满族珍珠球运动已成为伊通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程。

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文化_伊通满族民俗馆

拍摄时间:2018年6月12日

拍摄地点: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高级中学

拍 摄 者:张天宇

相关人员: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高级中学学生

画面内容: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高级中学以珍珠球作为学校课间操。

如今,珍珠球运动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其别具一格的技术动作和比赛规则,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现代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健康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推广珍珠球运动有助于提升全民健身参与度,增强城乡居民高质量文化生活的获得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体质,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打造伊通体育休闲特色小镇,推动地方旅游和经济发展。

伊通满族文化_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民俗馆

拍摄时间:2018年5月28日

拍摄地点:伊通满族自治县体育场

拍 摄 者:杨波

相关人员: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画面内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涛组织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进行珍珠球比赛。

满族珍珠球凝结着深厚的东北地域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是满族标志性的体育运动。它再现了吉林东南部满族先祖艰苦劳动和业余文化生活的场景,积淀着满族民俗文化记忆和乡土情怀。传承满族珍珠球技艺,对于传承和弘扬满族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民俗馆_伊通满族文化

拍摄时间:2018年10月10日

拍摄地点: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珍珠球馆

拍 摄 者:荆少华

相关人员:伊通满族自治县参加比赛的中学生

画面内容:伊通满族治自县举行第三届中学生珍珠球比赛,运动员在激烈对抗中。

乌拉满族秧歌

乌拉满族秧歌是流传于乌拉街满族镇的满族传统舞蹈。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这里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的乌拉部都城和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吉林省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满族风情浓郁。

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文化_伊通满族民俗馆

拍摄时间:2015年6月3日

拍摄地点:吉林市北山公园

拍 摄 者:于起柱

相关人员:徐艳芝等乌拉满族秧歌队员

画面内容:乌拉满族秧歌在北山庙会文化空间展示公主秧歌。公主秧歌表现的是白花公主点将的传说。白花公主的英雄故事在吉林家喻户晓,满族人崇尚英雄更崇尚巾帼英雄,公主秧歌场面大,端庄高贵。

乌拉满族秧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满族普遍供奉的玛克钦瞒尼(满语,汉意为“舞蹈之神”,其舞蹈也称莽式舞)的早期歌舞形式。九折十八式是莽式舞的基本动作,乌拉满族秧歌中的民俗秧歌表演风格及其肢体语言都来源于此。此外,乌拉满族秧歌还来源于当地古老的萨满祭礼歌舞,其动作、服饰、道具、响器、音乐等,具有满族萨满母源文化艺术的典型特征。因此,乌拉满族秧歌主要包括两种秧歌艺术形态,一是蕴含东北民族踏锤舞基因,具有乌拉本土特色和民俗符号的民俗秧歌;二是具有乌拉满族萨满文化典型元素的萨满秧歌。乌拉满族秧歌是踏锤歌舞典型形态的延续,与鞑子秧歌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朝天子》是乌拉满族秧歌的主要伴奏曲牌,也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向清廷朝贡的仪式音乐。

伊通满族文化_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民俗馆

拍摄时间:2015年6月3日

拍摄地点:吉林市北山公园

拍 摄 者:于起柱

相关人员: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成海及常志棉、赵淑芬、常淑娥等乌拉满族秧歌队员

画面内容:2015年北山庙会期间,赵成海组织乌拉满族秧歌队到北山庙会进行展演。这是解放后,乌拉满族秧歌赵家第二代传人编排的演绎宫廷朝会情形的响鞭秧歌,威武庄严。

乌拉满族秧歌承载着乌拉满族民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打牲乌拉习俗特征。表演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道具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乌拉满族秧歌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群体性娱乐项目吉林省11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认同、民众娱乐、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伊通满族民俗馆_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文化

拍摄时间:2019年9月21日

拍摄地点:乌拉街满族镇中学广场

拍 摄 者:于起柱

相关人员:朱金权、王英林、付亚辉、张秋艳等满族秧歌队员

画面内容:乌拉街满族镇举办“庆国庆七十周年暨乌拉街满族镇秧歌大赛”,旧街村满族秧歌队正在进行表演。

自乌拉满族秧歌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当地,几乎所有的重大文体活动,均有乌拉满族秧歌的参与。当地已形成了两支共有100余名稳定成员的秧歌表演团队,经常受邀参加省内外大型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乌拉街满族镇年年举办秧歌大赛。如今,乌拉满族秧歌已成为吉林市满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项目,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吉林省伊通满族有什么吃的_伊通满族文化_伊通满族民俗馆

拍摄时间:2009年8月12日

拍摄地点:中央电视台

拍 摄 者:赵成海

相关人员:王荣辉、关丽莹、张秀玉、付永久等乌拉满族秧歌队员。

画面内容:乌拉满族秧歌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三频道“庆国庆六十周年电视文艺晚会”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