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损的病理基础是什么?阴阳失调的性质

一 何谓阴阳互损其发生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阴阳失调,是阴阳双方失去协调平衡关系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的病理基础是什么?阴阳失调的性质,因此,属于病机总纲。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失常。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之间的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使相对的平衡处于无尽的变化中,表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协调统一,是为无病。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疾病的发生,不出邪正之争,正气有阴阳,邪气亦可分阴阳;疾病的发展,不外正邪的消长盛衰,也可用阴阳偏盛或偏衰加以概括。因此,任何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阴阳失调又是机体病机变化之总括。疾病的发生部位不出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病机不外正气损伤,邪气亢盛。脏腑受病,功能失常,则气机的出入升降必然失常。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皆可用阴阳加以说明,气机升降出入以上升外达为阳,下降入里为阴。因此,疾病变化之机括也不外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性质取决于阴阳双方在量上的优势即主导地位。阳主动主升,性热,故阳胜则病机以升散、妄动、并出现热象为特征;阴主静,主降,性寒,故阴胜则病机以沉降、凝敛、性静为主,阴寒之象较为明显。

阴阳失调可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生理功能失调,邪正盛衰斗争诸方面。由于阴阳的涵义是相对的,内容所及甚为广泛,因此,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的相互转化,以及阴阳的亡失离决等方面。阴阳是相对的概念,因此,疾病中的阴阳失调所指非一,或指正气,或言邪气;或指病因,或言症状,凡此都须细细辨识。

二 缺“阴”和“阳”都有什么现象,怎么样才能做到阴阳调和

一 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其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可见虚寒、虚热病证。

用阴阳合同诉请合同无效_阴阳割昏晓阴阳_阴阳互用

1.阳偏衰

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

2.阴偏衰

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阳互用,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形成:多由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等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虚热、失润及虚性亢奋见症。一般以肺、肝、肾阴气阴液不足为主,尤以肾阴虚亏为重要,故临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为多见。由于阴虚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可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病变。阴虚内热,可见消瘦,盗汗,低烧,五心烦热,口于,舌红,脉细数等症;阴虚火旺,可见骨蒸潮热阴阳互损的病理基础是什么?阴阳失调的性质,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升火,咳血,或消瘦等症;阴虚阳亢,可见眩晕耳鸣,或遗精,或 *** 亢进,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

用阴阳合同诉请合同无效_阴阳割昏晓阴阳_阴阳互用

(三)阴阳互损

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或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概念:指由于阴气阴液亏耗,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肝阳上亢病证,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若病情发展,进一步耗伤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清长,面色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之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病证。

2.阳损及阴

概念: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表现:如肾阳虚亏,水泛为肿病证,病机主要是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所致。若病变发展,肾阳进一步虚损,耗伤肾中精气,则阴无阳以生,致使肾阴亦日益亏耗,继而出现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疭等肾阴亏虚见症,即说明已发展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病证。

二 补其偏衰

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外,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三 阴阳互根的内容简介

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如此等等,都说明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因此,阴阳的相互依存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从哲学的高度归纳出的结论,它与阴阳对立一样,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

阴阳依存互根的概念来源于古代哲人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脱胎于阴与阳“相对待”的概念。阴阳的概念既然以相对待而生,从日光的向背这一相对待的概念而来,那么古人在观察到阴与阳相对立的同时,也必然体悟到阴与阳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阴阳是由一分为二相对待而来的,那么就必然具有能够统一的内在机制;阴阳既然具有相互对立的概念,就必然同时具有互根统一的关系。如上与下,动与静,升与降,左与右,寒与热,明与暗等等,都以相对待而言,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依存互根的,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概念。如《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自然界则表现为各类植物或动物的不生与不长,在人体则表现为生生之机遭到压抑和破坏而发病,最终导致“阴阳离决”而死亡。 阴阳的互源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阴阳范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的互源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内体现的十分普遍。在自然界中,四时寒暑的更替和气候的相应变化,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阴阳二气虽然是对立制约的,但又是相互资生和促进的。如夏天虽热,但阴从阳生,雨水增多;冬日虽寒,但阳从阴化,干燥少雨。如此则维持一年四季气候的相对稳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在人体内,生命活动的正常有序的进行,也体现出某些阴阳范畴的互源互用关系。以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是体内液态精华物质,气是含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是气的化生本原阴阳互用,是能量的化生基础,此即所谓阳依存于阴并化生于阴;没有精则不能化生气,能量的产生有赖于精的分解,故精亏则气少。气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又是化精的动力源泉,即所谓阴依存于阳而又化生于阳;没有气则难以生精,精华物质的合成以消耗能量为代价,故气少则不能生精。精与气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又以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气与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能够生血、运血和统血,故气的运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运行;血为气之母,能够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可使气充分发挥其功能。气与血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关系。

再以人体的基本机能兴奋与抑制而言,兴奋为阳,抑制属阴。它们既是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为用的。白天健全的兴奋,精神饱满,是以夜间充分的抑制即充足的睡眠为代偿的,而夜间睡眠安和又以白天的充分的兴奋为前提。失眠日久,势必导致兴奋亦趋不足,可出现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却又无法入睡的病理状态。

若阴阳互源互用的关系遭到破坏,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弱,不能资助另一方,久之必然导致另一方亦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如《素问次注·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阴阳的相互吸引是与阴阳的相互排斥相对而言的,是指阴阳双方相吸相抱而维系它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阴阳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都是古人在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及人体自身的观察和体悟中获得的认识,即《易传·系辞下》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动物的雌雄阴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阴阳的相互排斥缘于阴阳的对立,而相互吸引则维系阴阳的统一。因此,阴阳双方的相互吸引是维系阴阳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纽带。如《素灵微蕴·藏象解》说:“阴阳互根:……盖阴以吸阳,故神不上脱;阳以煦阴,故精不下流。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故阳自至阴之位而升之,使阴不下走;阴自至阳之位而降之,使阳不上越。上下相包,阴平阳秘,是以难老。”指出精属阴,神属阳,阴阳相互吸引,上下相抱,维系阴阳协调平衡,则“精神乃治”,健康长寿。《寓意草》说:“阳欲上脱,阴下吸之,不能脱也;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不能脱也。”指出阴阳的相互吸引能维系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若阴阳双方因某种原因而导致相互吸引的机制被破坏,如阴阳双方中一方过于虚弱而不能吸引另一方,则可导致另一方的脱失,临床上可见阳脱或阴脱的病证。如此,则阴阳双方不得相互维系于一个统一体内,阴阳互根的关系完全被破坏,终致阴阳离决而病势垂危,甚或死亡。

阴能吸引阳,阳能吸引阴,阴阳双方通过自身具有的相互吸引维系其双方统一的思想,是符合现代辩证法认识的。 需要指出,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只是就最一般的哲学意义而言的。只要有阴阳,就有相反性和相成性。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则分别是在阴阳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基础上的具体化,深入化。它们是广泛存在的,但不是普遍存在的。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主要体现于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如水与火,寒与热,它们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为你胜我衰的不可调和性,说它们是统一的,主要是基于没有水就无所谓火,没有寒就无所谓热的一般的哲学涵义。另外一些阴阳范畴则较多地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资生和相互为用,如精与气、气与血、精与神等,说它们是对立的,是由于它们的阴阳属性相反,其实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排斥表现得并不明显,而主要表现为互源、互化、互用和互吸的关系。诚如张介宾《景岳全书·补略》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当然,还有一些阴阳范畴兼有以上两种特性,只是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特性不同。如前述的兴奋与抑制,既是相互对立的,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

四 阴阳互损,多在累及何脏阴阳时才会发生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版无所依附而耗散权,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五 属于西方哲学观点的为a 天人合一 b心物一体 c阴阳互损 d宾主分明

答案是d宾主分明

六 为什么阴阳互损最易发生在肾

因为 肾 是 水火之脏,,是 元阳,,元阴 的所在地吗。。

七 阴阳互损的介绍

阴阳互用_阴阳割昏晓阴阳_用阴阳合同诉请合同无效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专导致阴虚,称为阳属损及阴。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如唐·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八 为什么说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的概念,是每年考试中需掌握的考点,今天医学教育网的我来给大家细致梳理回一下相关答内容。

1.阴损及阳: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临床常见的遗精、盗汗、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病证,严重地耗伤了人体 *** ,因而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阳虚之候。这是由阴虚而导致阳虚,病理上称为“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阳损及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水肿一病,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阴无阳生使阴阳日益亏耗,而见形体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疯等阴虚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这是由阳虚而导致阴虚,病理—亡称为“阳损及阴”

九 产生阴阳互损的条件有哪些

阴或阳得某一方虚损,日久引起对方的不足,最终形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十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阴阳互损的病变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阴阳互用,称为阳损及阴。

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

如唐·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