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
柏拉图感慨“美是难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认为美是和谐;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认为美是快感;李泽厚“美是自由的形式”;高尔基“美是自由的象征”;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2.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实为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美的特性)、“美如何产生?”(美的根源)、“美如何存在?”(美的存在)。3.关于美学对象的三种观点是: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一门学科。第二种基本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就是对艺术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研究。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主张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审美活动”比“美”在提法上更明确,也更具有包容性;“审美活动”的提法较好的确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审美活动”的提法符合世界美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因此,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4.西方美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种基本方法:(1)“自上而下”的方法,思辨法;(2)“自下而上”的方法,实证法;(3)直觉体验的方法,体悟法。美学应该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理想类型建构法)。
5.前苏联美学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大论战的两大派别:自然派,社会派。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或1750年前后]。(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学科的名称是,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美学学科的性质:人文学科、理论学科、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西方美学的历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式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10.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11.“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梁启超提出的12.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蔡元培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13.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宗白华。14.朱光潜提出“美在意象”。15.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生命的体系。1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在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17.柳宗元提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有唐代画家张璪提出。
19.美在意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文心雕龙》)。朱光潜也在《论美》中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20.普列汉诺夫说,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审美意识,这一观点在泰纳的《艺术哲学》一书中“得到了完美的光辉的表现”并且有“许多最鲜明和有才华的例证”21.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黑格尔把艺术作品分为“外在因素”和“意蕴”;桑塔亚把艺术22.“优美”就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塑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而“崇高”则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23.尼采提出的日神精神代表理性,酒神精神代表非理性。24.“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沉郁的审美意象特点:哀怨郁愤、人生的悲凉感和25.“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飘逸的审美意象特点:雄壮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26.“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空灵最大的特点是静27.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审美教育书简》)28.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29.丑的审美价值:第一丑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第二丑常常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个人特征30.从一个点去透视,去看一个世界的是西方画家的观点31.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32.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和(含泪型)喜剧三33.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情感)性关于“美”的三方面问题“什么是美?”,意义的(象征)性、形象的模糊性美学:美学学科是专门化、体制化的美学思想,学科化的美学史现代西方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对象上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对审美活动进行系统专门反思的一门学科。从方法上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思辨、实证、体悟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具体采用“理想类型法”来进行研究的学科。美:狭义的美的概念是指我们在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它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净化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公元前五世纪,智者派哲学家高尔吉亚在《海伦赞》一文中最早在美学意义上使用了净化一词。观看悲剧,观众时而恐惧,时而怜悯,时而惊奇或悲伤。借助于言语,观众能把他人的遭际体会得像自己的一样真切,这类似于灵魂对肉体的净化作用。心理距离说: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瑞士布洛提出,认为创造和欣赏美的基本原则是与对象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不同于实际空间距离的内省的发现。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距离太远则看不清楚,也不美。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这种距离不是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是一种美学上的心理距离,是一种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移情作用: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 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 响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朱光潜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在 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 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 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 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 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 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 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 、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绰号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 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 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 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艺 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 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 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 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以再现现实为宗 旨的现实广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 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 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 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 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 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席勒更认 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 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 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 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 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 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 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