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最鲜明直接体现兵学思想
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认为,老子不仅开创了道家思想,而且还深刻影响着兵家、法家、纵横家思想,在《道德经》中,饱含着管理艺术、兵家诡道、军事谋略。在古代典籍中有“老子兵书”的名录;唐代军事家王真说老子五千言“未尝有一章不属于言兵也”,所以他撰写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就直接把《道德经》当作兵法来注释。
《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万事万物都既有阴又有阳,然后互变相生,融而为一。在军事思想领域,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兵学宝典《三十六计》,核心都在于“变”,奇与正、虚与实、缓与速、张与弛、正与反,所有这些相反相成的关系,也都可以涵盖在一阴一阳的变化中。懂得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再能够把握和制造“变”,也就明白了兵法之道。
《道德经》相关图片
在《道德经》中,最鲜明直接体现兵学思想的,是下面这两句名言。
第一句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兵家的管理思想,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这道理是如此迂回隐蔽,却又是如此强大夺目。
第二句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看似蒙昧不清,其实背后藏的是明;看似后退,其实已经在前进了。
这两句名言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讲的是一句话、一个道理。首先,说的都是隐藏的真实、表象之下的真相,真正要做的事情,要迂回一下、变通一下兵家的管理思想,甚至要隐藏一些、伪装一些。其次,说的都是做事的顺序问题,不要低估在顺序上、环节上的一次微小调整,往往在收效上会天差地别,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再次,讲的都是怎样权衡局部短期利益和整体长远利益的问题,为了大目标,就要该舍就舍、该退就退、该变就变。
总之《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最鲜明直接体现兵学思想,先暗后明、先退后进、先弃后取、先放后收,为的都是保全自身、隐藏实力、获取利益、赢得胜利。
大多数的军事兵法正是对此理念的化用。
一本战争学著作写过:“兵法和魔术相通,‘魔’字上面是‘麻’下面是‘鬼’,上面一开始麻痹你,底下就开始捣鬼了。”所有计策说穿了就是两种:一种是拉开架势拼时机拼阵法;一种是心里想的是一个事,表面做的是另外的事,而且往往看起来完全相反,明面上做的东西是为了把暗地里设想的更顺利地完成。三十六计在本质上都没有脱离这个原则,甚至世间的所有谋略,也都如是。
所以对于这个原则,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全凭用兵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所谓万法归一,归的是一种原理和规律,因此三十六计里面,哪怕只是把任何一计彻底弄透,也一定能举一反三,成为精通多种计谋的人。
回到老子说的“欲取之,先予之”,最与之接近的兵法谋略,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计与暗渡陈仓计。这两计在含义上虽有一些差别,但在计谋的本质原理和具体操作上,却大致相似。
先看瞒天过海——瞒住上天,偷渡大海。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意思是说防备得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松懈大意;经常见到的人和事,往往不会引起怀疑。隐藏的最高境界,是把秘密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是一味回避、逃避、藏着掖着。它强调将真实意图隐藏在表面行动背后,从而利用伪装的公开假象来麻痹对方,同时在暗地里行动,出奇制胜。阴到极处就是阳,所谓物极必反,最危险的地方或许就最安全,最明亮的地方会产生刺目后的黑暗。
相关图片
三国时期,孔融被围,太史慈设法突围救援,于是先骑着马带着武器,让随从骑士拿着箭靶开城奔出。城内守军和城外围兵都大吃一惊,却发现太史慈他们只是走到城下的堑壕里立上箭靶练习射箭,然后又回城了。之后几天也都是这样,围兵们渐渐习以为常,一个个躺在地上,连看都懒得起来看了。这时太史慈认为时机已到,便准备俱全,径直突围而去,等到敌兵醒悟过来,他们已经突围出数十里远了。
再看暗渡陈仓,原文是: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意思同样是向别人隐藏真实意图,而且要用明显的行动去迷惑对方,分散其注意力,使对方产生错觉,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完成背地里的部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也和它大同小异,都是“明攻无人之地,暗袭有用之城”。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源自楚汉相争时的经典案例。其时,刘邦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他命人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意思是不再返回关中。直到经过数年备战实力强大后,刘邦决定派大将军韩信东征,出征前韩信派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从而把敌军的注意力吸引到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至陈仓小道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计的精髓在于——如果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就像毛泽东在论述游击战时所说的:“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
从“欲取之,先予之”,到瞒天过海与暗渡陈仓,都是先制造迷惑性假象,包括避让、示弱、隐蔽、敛藏等技巧,再辅以局部利益为饵诱敌深入,在对方精神骄傲自满、注意力分散松懈时,全线进击,先弃后取,“败”中求胜。
从古代兵法及案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许多和企业管理及职场生存有关的知识点。
第一点,正如江湖俗语所说的“有缺必防,有求必藏”兵家的管理思想,就是说如果缺乏什么,不管是钱是物还是能力等,都要妥善对待,别轻易透露;最关切的愿望是什么,也不要轻易吐露。管理者必须有意识,对周围人际环境与人性心理保持一种基本观察与分析,避免过早地把自己的意愿与行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否则相关计划、目标、关切的事情、担忧的东西,就会被人轻而易举地掌握,甚至变为某种受制于人的把柄,容易被操纵、控制、利用。这些使原有的规划横生枝节,四面八方陷入一种不可控之中,发展进程也会遭到各种干扰与阻挠。
第二点,金庸在《鹿鼎记》里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精辟的剖析与讽刺,其中一条便是“瞒上不瞒下”。作为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规律和人性经验,这有其合理性,关键是要掌握其中之度。一方面,对上固然要秉公汇报信息畅通,但水至清则无鱼,自己所辖的工作以及下属之事如果完全汇报,必然会“扰民”,这个“扰民”首先是扰自己,殚精竭虑、过度消耗、分散正事和主要矛盾;同时也会扰领导,认为你不仅琐碎,而且连这些琐碎事都处理不善。另一方面,对下属固然要有所隐藏,但如果完全不让下属获取信息,也会使下属失去工作的主动参与感,管理者也会丧失亲和度,显得过分神秘,和下属间产生过度的距离和隔阂,无法形成一种“自己人”的氛围。
第三点,是对注意力的使用,人的一切行为及结果,都与注意力密切相关,从管理学角度看,注意力有强弱之分,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如果能洞察乃至操控别人的注意力,就会无往不利。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关注这边就顾不上那边,此消则彼长,就像古玩买卖在掌眼鉴定时,卖主往往会故意主动提出几处瑕疵,把买主的注意力从真正要紧的破绽处转移开,就是在运用这个策略。所以,无论是对内报计划谈条件,还是对外争利益谈合作,或者只是简单地想不受干扰地低调完成一些自己的事,都可以通过有意设计,调度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你可让步、可放弃的点,隐蔽自己的主要目标,把次要目标渲染成重要问题,然后表现出勉强的妥协,让对方得到满足,维系良好关系,从而为你真正想得到的东西保驾护航。
第四点,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论语》里争议最大的话语之一,历代解释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是:对于臣民、百姓、职员或下属等,可以安排、命令或引导他们去做事,但不必让他们知道太多,比如事情的细节、来龙去脉、真实意图。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之风的孔子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不会只是简单的权术手段,而是基于对人性的冷静洞察。一方面,人的原始生物本能决定了人会天然选择轻逸懈怠的模式,亦即“好逸恶劳”,其规律是:只要没有环境与外力的有效刺激,人的活动能量与效率就会自动趋向降缓、减弱、低质、低效,各种偷工减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正由此而来,若说“人往低处走”,是毫不为过。因此,当人能够轻易了解事情的全局进程时,就会立即从中寻找、判断并尝试其中哪些环节是可以轻省的、偷懒的、敷衍了事的、偷工减料的。另一方面,人都有一种自我价值考量的心理本能,却又往往缺乏自知之明,因此当事情全局袒露无遗时,每个环节的重要度以及每个人在其中的重要度也就会袒露无遗,那么无论是失落还是膨胀都会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嫉恨,影响工作效率与氛围。这时,管理者要学会“瞒天过海”,学会“不可使知之”,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说到什么程度,不做过多过细的解释,既引导工作推进,但又让每个人对工作全局都只保持不同程度的有限了解,这是保障领导者权威和工作流畅的妙法。
第五点,“兵者,诡道也”,虽然“以正合”,但要“以奇胜”。用兵精髓就在于变《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最鲜明直接体现兵学思想,虚虚实实、强弱得失,往往都是伪装之假象,打的就是不固定、不对称、不透明、出其不意。因此企业团体在确定大目标后,常常要善用退让和迂回的策略,甚至要有所谋划地出让与舍弃一些东西,以获得更多利益与回报。譬如“让利”原则:做大事者,不会费尽心机地积攒、死守、计较手中的利,而是懂得让利、减利,甚至舍利;适当地、巧妙地把利分转出去、传送出去,并且不追其轨迹、不问其收益,而更多的、更大的、更高层次的利,也便常常因此不请自来;即便利微甚至无利,从长远来看也绝不是坏事。因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舍弃与抛出一分利益,往往能换来十倍的机遇与资源;多给下属一分利惠,往往能留住十倍人才、归拢人心;在竞争时适当的舍弃与避让,也常常能够赢取更多时间、空间,以及化解冲突、制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