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但可以滋润读者的心灵,充实读者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面对生活的状态,下面是 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读孟子后感,仅供参考。
读中国孟子后感一
在先秦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心怀天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各个诸侯之间奔波游走,他们相互之间阐释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就是先秦诸子。在这群人之中,有一个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在后世和孔子并称为圣人,他就是孟子。
孟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极力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诸侯们不能采用。于是,在孟子晚年时便回到邹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后来其弟子万章等人根据老师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先秦儒家学说中文学性最强的,其中有很多的喻言故事,汉人赵岐曾说“孟子长于比喻”。例如对好战的梁惠王以战喻,对好乐的齐宣王以乐喻。通过这些比喻来阐释自己的王政之道。与前人相比,孟子的寓言故事也栩栩如生,例如《孟子·公孙丑上》说“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其寓言饶有趣味,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后来的很多成语故事便是源自于孟子,比如脍炙人口、明察秋毫、齐人乞墦、弈秋诲弈等等。
孟子一生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孟子自己曾说:“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辩论艺术堪称典范。例如孟子和齐宣王有过一次谈话。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弃之。”孟子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齐宣王说:“已之。”孟子说:“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善于该掌握对方的心里,欲擒故纵,因势利导,步步紧逼,从而使对方哑口无言。
孟子不仅好辩,而且是高度的自信甚至自负,锋芒毕露,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下》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离开齐国,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说:“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孟子却说:“彼一时,此一时也……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的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可见孟子对自己的才能有着绝对的自信。
孟子的思想虽继承儒家的思想,却不像儒家孔子那样彬彬有礼,他在《孟子·尽心下》中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又如《孟子·离娄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孟子的性格的却是刚直不阿,坚韧不拔,不畏权贵。
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孟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孟子对哲学思想的探讨尤其是人性方面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孟子曾和告子有过关于人性的几次辩论,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告子认为人性如果存在仁义,那么他就像把杞柳制成桮桊一样。而孟子认为“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就说明孟子认为仁义是发自于内心,人生来就有的顺着人的本性进行教育,那么人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读中国孟子后感二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孟子思想感悟,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读中国孟子后感三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读中国孟子后感四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说《孟子》枯燥无味的那也有几分道理,谁能每天捧着满是文言文的书摇头晃脑着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细细的品,也定能从中寻得几分趣味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这难以参透的道理,却被“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句话说了个大概。
这便是《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明白接受。孟子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时,便将这由事说理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寓言故事大全,亦是教之。“不屑之教”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也,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的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方”
《孟子》一书中还写道: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他就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说理打动你们的心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以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中国孟子后感五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孟子寓言故事大全,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读中国孟子后感六
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讲了孟子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我喜欢读这本书。
孟子的学习历程是这样的:孟子3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视儿子的学习,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孟子很贪玩,孟家旁边有一块墓地孟子和伙伴们经常模仿出殡。孟子的父亲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让儿子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迁到城里,但孟子和伙伴也经常模仿卖货的、打铁的、杀猪的。于是孟母有把家迁到学宫附近。学宫是读书胜地,许多人在那里学习。孟子初送到学宫,还很用功,不久,孟子又开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课孟子思想感悟,他突然想起村东湖中的天鹅孟子思想感悟,想射一只来玩玩,于是再也坐不下了。于是趁老师不注意,溜了出去。母亲知道后把辛苦织的布剪断。孟子见了母亲割断的布,恍然大悟。于是孟子开始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一位大学者。
孟子虽然很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彻大悟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读中国孟子后感六篇范文相关文章:
★ 关于小学语文读孟子有感范文
★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六篇范文
★ 《孟子》读书笔记300字5篇优秀范文
★ 《狼王梦》读后感
★ 中国名著《茶馆》读后感六篇范文
★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五老访谈学习心得观后感六篇
★ 历史题材文章读后感五篇范文
★ 读鹿和狼的故事后感六篇范文
★ 读《假文盲》有感400字六篇范文
★ 青蛙王子读后感七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