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价值 :要不要趁热打铁,一举吞并燕国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期谈到,齐国平定燕国内乱,仗打得太顺手,兵不血刃就控制了燕国全境,显然天意和民心都在齐国一边,这就让齐宣王犹豫了:要不要趁热打铁孟子的价值 :要不要趁热打铁,一举吞并燕国,一举吞并燕国呢?
按说吞并战争古已有之,一点都不稀奇,正是因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大鱼吃小鱼,诸侯国才从几百个变成了几十个,又变成了7个大国和零星一些小国。
但是,齐国和燕国都在战国七雄之列,所以,以这种级别的大国吞并一个同等级别的大国,这还是史无前例的。所以齐宣王有点拿不定主意,需要找人商量一下,但这回不再通过沈同,而是直接请教孟子去了。
齐宣王的问题是:“现在燕国已经在我的手里了,有人劝我吃掉燕国,有人劝我别吃。我想的是,齐国和燕国都是万乘之国,但我们打下燕国竟然只花了50天,这是人力做不到的,一定是天意如此啊。
如果真的是天意让我吃掉燕国而我不识抬举的话,上天一定会降下惩罚的。那您看,我要不要就把燕国吃下来呢?”
《资治通鉴》这段内容出自《孟子》,可以充分体现儒家关于战争正当性问题的思想精义。孟子对齐宣王的回答是:
“如果吞并燕国,燕国人很高兴,那就吞并,周武王就是榜样;如果燕国人不高兴,那就不吞并,周文王就是榜样。
齐国和燕国是规模相当的大国,而当齐国军队打进燕国境内之后,燕国人竟然箪食壶浆热烈欢迎,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够了祖国的苦,但求早点从水深火热当中解脱出来。但如果政权换过之后,燕国人的苦难反而加重了,那么新的统治者和被推翻的统治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这里拿周文王和周武王当榜样,当初周族人筹划推翻商朝,周文王只是谨慎布局,在有生之年都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一直都没动手,等到周武王接班之后,天下人对商朝彻底离心离德了,对周族越发真心拥戴了,周武王这才发动战争,一招制敌。
对于政权而言是改朝换代,改弦更张,对于老百姓生活而言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当然,这只是孟子一厢情愿的认知,武王伐纣的战争更有可能是艰难而惨烈的。在这层意义上,玄幻小说《封神演义》反而会比儒家经典《孟子》可信度更高。
价值一元化
我们理解孟子哲学,首先需要理解人类天生的价值一元化倾向。
人总会觉得自己的善恶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只有当多种价值观相持不下的时候,对多元化的接受才会具有普遍性,而即便是多种族,多宗族的人们混居在一座城市,充分接受了多元化价值观,这种接受也注定只会是理性层面的,是不得已而如此的,而在情感深处孟子的价值 :要不要趁热打铁,一举吞并燕国,一元化总是那么的牢不可破。
价值一元化倾向就像饮食男女一样,不但与生俱来,而且动力强劲,永远都有扩张欲望。
战国时代王纲解纽,诸子百家各擅胜场,原有的价值一元化的稳定状态忽然被打破,让人很不适应。不适应又能怎么办呢?
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至少会在理性上认为,接受多元化,各美其美也就可以了,但我们只要看看网络上的各种骂战,就能明白所谓各美其美何其不易。人的正常反应只会是高举自家的道德大棒,砸死一切持有不同价值观的妖魔鬼怪。
孟子就很典型,当时有人嫌他太逞口舌之快,他的回应就是:正统儒家之外的价值观都是大毒草,特别能够蛊惑人心,贻害无穷,所以自己必须铁肩担道义,把异见分子斩尽杀绝,让全世界只剩下儒家价值观。如果可以接受多元化,允许这世界各美其美的话,就很容易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燕国搞禅让孟子的价值孟子的价值,君不君臣不臣的,不像话,但那是人家的事,人家关起门来自己高兴就好。齐国看不惯,闭上眼不看就行了。
如果燕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齐国人看到了,虽然会动恻隐之心,但那也是人家燕国的事,除非燕国人越境跑到齐国来,齐国人可以好好接纳,但人家只要没有跑过来,齐国人总不好跑到人家的地盘强出头吧?
而在春秋战国时代价值观的一元化倾向里,界限意识就很容易被打破了,因为价值观没有“不同”,所有的“不同”本质上都被看成正邪之别。而正义的一方天然就有义务去消灭邪恶——如果放任邪恶不管,那就谈不上正义了嘛。
孟子的正义
在孟子式的儒家政治范畴里,正义最核心的标准就是民心向背。所以在这一套政治伦理当中,只有爱民主义,而没有爱国主义。
国家只被当作为百姓谋福利的工具,或者说孟子的价值,百姓的福利是目的,国家这种组织结构只是手段,甚至可以说国家只是通往百姓福利这个目的的多种手段之一,既不妨被更加有效的手段所取代,也不该被错误地当成目的本身,更不要妨碍目的的实现。
那么,如果我们追问一句:凭什么民心向背就应该是正义的核心标准呢?
齐宣王就很可能在心里嘀咕:“凭什么我就要承担为百姓谋福利的义务,而不是百姓承担为我谋福利的义务呢?”这话虽然很不中听,但因为跨入了应然范畴,所以任何可能的证实和证伪都注定只是偏好之争。
如果请出尼采加入讨论,他应该会赞美齐宣王的私心私欲,而对孟子不屑一顾,不认为老百姓的生活福补竟然会有任何程度的道德价值可言。孟子当然会被气得吹胡子瞪眼,恨不得当场就把尼采掐死。但如果双方只能在辩论舞台上决胜负的话,注定就只能各说各话,输赢全凭评委们的价值偏好了。
孟子自从来到齐国以后,很受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和孟子的对话是《孟子》全书当中最好看的内容,这是因为齐宣王在孟子面前全不遮掩自己的俗人嘴脸,而孟子也一直都在因材施教,把齐宣王的各种缺点通通说成优点,然后引申一番,说这些优点只要推而广之,推己及人,就不难实现仁政。
齐宣王坦言自己贪财好色,还想发动侵略战争,扩张领土,孟子总是顺着齐宣王说话,最后还总能够把话头引到仁政上去。两个人既然谈得这么热络,显然孟子对齐宣王是何许人也心知肚明,很清楚他去打燕国绝对不是民罚罪,而仅仅出于扩张、争霸的私心。所以以上一番劝告,一方面希望齐宣王能往仁政方向使力,一方面也是劝他收敛私心,别把当下的好局面反而变糟了。
但是,齐宣王毕竟满怀私心,所以局面变糟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所以很快,齐宣王又来请教孟子说:“您看我才把燕国占了,诸侯看不惯,都想来打我。这可怎么办呢?”
孟子能有什么高见呢?齐宣王又会不会听劝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