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论不是提出来的,是朱熹

首先道统论不是韩愈提出来的,是朱熹。。。。。他在【中庸章句序】里面提出这个概念:

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然后来简单说下道统论的发展

1,【论语‧尧曰】里孔子第一次提到古代圣贤传承的谱系,认为道德是由尧传舜而禹而文王周公这么一个顺序,并且提出【允执其中】(不偏不倚的做恰到好处的判断)这么一个中庸之道的概念

2 孟子承继孔子的学说,在【孟子‧尽心下】里面提到史上每隔五百年即有圣人出,并补充了孔子提出的传承,从尧开始,舜、禹、皋陶、汤、伊尹、莱朱、文王、太公望、散宜生,再到孔子就是整个完整的谱系。又提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认为他自己就是圣人之道的继承者 = =

3,到了唐代的时候,佛道大盛,儒家势弱,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并为了对抗佛老思想进而推崇【大学】,突出孟子的地位。

他在【原道】里提出

斯吾所謂道也:道统论不是提出来的,是朱熹,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认为孟子死后“圣人之道”的传承已经断裂无人继续。

又言:

於是時也,而唱釋、老于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後。嗚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

认为自己虽然能力有所不逮,也愿意以身殉道。

韩愈在道统论里面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解读儒家思想,为后来宋明理学打下了一个基础。。。另外也把儒家”道“的传承上溯到远古帝王,更肯定了它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以对抗西方传入的佛教)

4,到了北宋的时候,大儒理学家包括孙复,张载,二程等都为道统站队。其中孙复提出"尊王明道”“崇儒排佛”这些主张,并延展了道统传承的队伍:

吾之所為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軻、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

二程进一步进行阐述,提出两个观点:

1,把道统的'道“等同于”天道“,又把天道和人伦等同起来,于是道宇宙本身,又是儒家的五常五伦(仁义礼智信),同时是中庸的代表。道在此刻就是阴阳,与心性相通(性即理)

2,提高四书的地位,认为研读四书才能在心中产生与圣人同样的价值观,进而做到"不治而明”。又极力鼓吹孟子的地位:

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言。如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5,之后朱熹承继二程学说,提出:

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

试图做到四点:

1,填补孔孟之间的传承谱系,提出曾子(对大学一书有重要影响)和子思(孟子老师)是道统传续的重要人物

2,尧舜之上更把道统追溯到伏羲以降,上古圣神就是伏羲,神农解读儒家思想,黄帝

3,把汉唐的儒家排除到传承体系之外,认为他们沉溺于诗赋,并无法规劝帝王行圣王之道。在二程之后选出周敦颐来成为圣人,认为他的学说可以联系心性和义理,把太极之一概念带入儒家,盛赞周子:

惟先生道學淵懿解读儒家思想,得傳於天,上繼孔顏,下啟程氏,使當世學者得見聖賢千載之上,如聞其聲,如睹其容。授受服行,措諸事業,傳諸永久而不失其正,其功烈之盛,蓋自孟氏以來,未始有也。

4,特尊二程,认为他们是孟子之后的道统传人。

并写出十六字作为道统哲学的精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意就是心有人心和道心之分,人心为私,道心为正,二者在天理和人欲间互相拉扯,而天理无法胜过人欲,此时便要细细的去察觉两者间的不同,才能守住道心之正,明辨是非:道统论不是提出来的,是朱熹,让人心听命于道心。

就这样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