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塑造女性形象的迦尔纳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史谈a
编辑
史谈a
前言
《巴霍巴利王》是印度电影人创作的一部史诗巨作,影片在印度文化背景下,融合了佛教文化、印度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通过史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一位王子和一位公主的爱情故事,并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迦尔纳。
影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迦尔纳的刻画,展现出佛教对婆罗门教的影响,表现出印度教对婆罗门教和佛教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印度文化特有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
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自2000年上映以来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塑造女性形象的迦尔纳,一直是印度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影片讲述了印度英雄巴霍巴利王为了寻找遗失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之剑而踏上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旅程,途中他遇到了很多挑战,与众多神佛和妖魔斗智斗勇,最终在众神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这部影片改编自史诗《摩诃婆罗多》,它将史诗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与情节融入到了影片中,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印度女性形象迦尔纳。
迦尔纳作为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她与男主人公巴霍巴利之间产生了爱情,并最终打败了妖魔。
然而在这场爱情之战中,迦尔纳也面临着来自佛教和婆罗门教的考验,这使得她从一个被塑造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矛盾体。
因此本文从印度神话、佛教和印度教三个方面分析影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探讨迦尔纳在这场爱情之战中面临的两难境地。
佛教文化与婆罗门教文化的融合
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将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在印度传统文化中,印度教和佛教是两种最主要的宗教,二者并存于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度教和佛教共同影响下,印度文化呈现出“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印度宗教文化中,佛教和印度教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但更多的是一种冲突与融合。
《巴霍巴利王》这部电影虽然以佛教为背景,但其内容中却处处渗透着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元素。影片中,迦尔纳就是典型的例子。
迦尔纳是一位来自婆罗门教的公主,她出身高贵、知书达理、聪明美丽,但却在和王子相遇时被其美貌所吸引。
影片中,迦尔纳的出现是对婆罗门教的颠覆,她没有按照传统的婆罗门教教义所描述的那样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是成为了一个与父权社会相对立的角色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塑造女性形象的迦尔纳,成为了一位能够捍卫爱情和维护爱情尊严的女性。
在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和佛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体系印度有关神话传说电影,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在婆罗门教中,人们信仰的是神,信奉神力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而在佛教中,人们信仰的是佛,信奉佛法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体系并不能调和,而是经常发生冲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印度文化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佛教和婆罗门教相结合。
印度佛教是随着婆罗门教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宗教。佛教源于印度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中关于神与人关系的一些基本观念。
在印度原始宗教中,有许多神被视为最高神,但是这些神并不具备道德性,他们并不具备拯救人类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等方面的责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很多“佛”和“菩萨”等神。
婆罗门教中所信仰的“三界”分别是:天、地、人三界,他们分别代表着神、人和鬼。其中天神是最高神,由天、地、阿修罗三种神力组成;
人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印度原始宗教中,三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这一体系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自己所属种姓阶层带来的不幸。所以在印度宗教中,人们对这三种神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并将其作为不同教派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印度神话传说中的迦尔纳
在印度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神、人、鬼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摩诃婆罗多》中的《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反映了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文化内涵,是一部以英雄史诗形式表现出来的印度传统文化。
在《罗摩衍那》中,记载了一个女人叫“迦尔纳”,她是婆罗门之女,有着美丽的容貌和聪慧的才智。在《罗摩衍那》中,迦尔纳和哥哥罗摩之间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印度神话传说中,迦尔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她对罗摩一见钟情。为了追求爱情,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了罗摩身边。
后来,迦尔纳还将自己变成一匹白象送给了罗摩。罗摩为了表达自己对迦尔纳的爱意,还为她建了一座城堡。
但是,迦尔纳却拒绝了罗摩的求婚,因为她心里装着自己的哥哥罗摩,并不想成为罗摩的妻子。
迦尔纳认为,她只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她不想被家庭束缚,而罗摩也并没有强迫她。后来,迦尔纳跟随罗摩一起周游列国,最终在摩揭陀定居下来。
在影片中,迦尔纳是一个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女性。她美丽、善良、聪明,追求自由、独立,也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首先,在《罗摩衍那》中,迦尔纳是一个不受约束的女性形象,她能够以自己的意志生活、工作和学习。
迦尔纳从小就生活在婆罗门家庭中,深受婆罗门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迦尔纳和罗摩之间存在着爱情纠葛,但她并没有受到婆罗门思想的束缚和影响,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虽然迦尔纳不是婆罗门家族出身的人,但是她却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独立意识。她追求爱情是主动的、自由意志决定一切的。
其次,在影片中,迦尔纳是一个温柔而坚强、勇敢而又坚韧、睿智而又机智、冷静而又理智、勇敢而又坚定、善良而又无私、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女性形象。
迦尔纳是一个既独立自强又温柔体贴的女性形象。在印度神话中,迦尔纳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二且具有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
在影片中,迦尔纳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她为罗摩建造了一座城堡;她还为了保护哥哥罗摩不被敌人杀害而放弃了自己作为公主的地位;她在遭到父亲反对之后仍然坚持和哥哥结婚。
迦尔纳与印度教的关联
《巴霍巴利王》是一部具有浓郁印度色彩的电影,它将印度文化元素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融合了佛教、印度教等多种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中。
影片通过对迦尔纳的刻画,展现了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印度女性形象:迦尔纳。
迦尔纳是印度神话传说中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她身上,既有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形象,也有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影子。
同时,她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她是梵天的女儿、与众神之女相恋;另一方面她又是被梵天抛弃的女儿、与众神之女相恋。
她既有着女神般美丽、高贵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被梵天抛弃并被世人唾弃的女性形象。
在《巴霍巴利王》中,迦尔纳这个人物形象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她与梵天有着复杂而又暧昧的关系,同时也与众神有着紧密联系。
迦尔纳对命运的抗争
在影片《巴霍巴利王》中,迦尔纳的形象是全新的,她不仅是一位美貌的公主,更是一个敢于反抗命运的女性形象。
影片中,迦尔纳受到命运的捉弄,成为了一名“黑寡妇”,她以自身为代价来对抗命运对她的不公。
迦尔纳出生在婆罗门家庭,但她并没有成为婆罗门家庭中的一员,而是在父王去世之后才被确立为继承人。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有关神话传说电影,她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迦尔纳在整个影片中都是以一个黑寡妇的形象出现的。
这体现了佛教中“轮回”、“业力”等概念。迦尔纳出生时就被宣布为继承人,但她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被推上了一个“黑寡妇”的位置。
在电影中,迦尔纳在接受命运之后便开始了对命运的反抗。迦尔纳的父亲在她出生时就被宣布为继承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父亲一直没有得到传位的权力,反而被囚禁在皇宫里,直到迦尔纳的母亲去世之后才回到皇宫。
在这段时间里,迦尔纳受到了冷落和欺凌。在她被收养后,虽然得到了好的待遇,但她仍像“黑寡妇”一样被监视着,而且身边还有一个侍女。她的生活并不幸福,甚至还遭到了侍女们的欺负。
迦尔纳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敢于反抗命运对她的不公,敢于反抗父王对她的禁锢,敢于反抗自己不能结婚这一命运。在印度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女性都是不能结婚的,甚至还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物。
结语
影片《巴霍巴利王》以史诗的叙事模式,通过对“王”和“公主”的爱情故事、“王”和“母亲”的关系、“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等内容的展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迦尔纳。
她不仅是一位典型的印度女性印度有关神话传说电影,同时也是一位拥有强烈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印度女性。
在传统观念中,印度女性大都是被动接受、听命于男性、从属于男性,迦尔纳则代表了印度女性突破传统束缚、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典型形象。
影片中对迦尔纳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展示了佛教对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又展现了婆罗门教对佛教的吸收和融合,同时还表现出印度教对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推动了印度电影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度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美]李·艾伦著《印度宗教与神话》,吴永红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32-433页。
[美]托马斯·施泰纳著《印度电影:传统、创新与启示》,王淑芹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36-438页。
[法]阿兰·盖洛普著《理解电影:阐释学导论》(中文版)第三版第五章“电影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