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思想自战国时代以后开始衰微,至之后基本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四大古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随着历史的长河,后世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都系统的传承了下来,成为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的执政思想中流砥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唯独墨家思想自战国时代以后开始衰微,至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一、墨家的兴起

提起墨家,首先要说下他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腾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约出生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虽先祖是贵族,但出生时家族已没落,家道贫寒,地地道道的一个农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墨子年少时放过牛,但因先祖是宋国贵族,使他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跟随父亲墨翦学过木匠工艺。相传他的木匠手艺要比鲁班还要精通高明,这为他以后各种兵器和机械打好了基础。正因为墨子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能接触道当时的工农的底层阶级,使他比孔子、孟子、韩非子这些贵族出身的大咖们,更能懂得劳苦大众的疾苦。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称霸连年征战,为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墨子决心开始学习治国之道,离开家乡拜访天下名师,各地游学。他在鲁国拜精通周礼的史明为师,学习儒家思想,称道尧舜禹,在废寝忘食学习《诗》、《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随着对儒家思想的深入了解,出身底层的墨子,逐渐发现儒学的仁义礼智理论不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最终,墨子舍弃儒学,自立门户诸子百家墨家,周游各地广收门徒,由于所提出的学说,更能代表中下层民众的思想,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火?韩非子著作的《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正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和独树一帜的学术理论,在当时诸子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二、墨家的思想主张

墨子虽然弃儒创墨,提出的主张大多数与儒家相对立,但也深受儒家的影响。归纳起来有十大观点,分别是: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兼爱——《墨子.兼爱》中写道“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认为世上的国与国的战争、君与臣的隔阂、人与人的矛盾,都是互不相爱造成的。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家族看成自己的家族、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那么这个世上就没有战争、就会相互效忠、相互融洽。这种不分民族、不分贵贱、不分你我的博爱,深受当时中下阶级的追捧,但对于阶级统治者和强者来说,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根本。兼爱看的很美,却无法实现。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非攻——非攻即反动侵略战争,是兼爱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墨子看来,战争是百害无一利的,战争让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提出了”非攻”的主张,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尚贤——尚贤的意思是推崇贤者在位。墨子把任用贤能看作为政之根,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不分身份贵贱,只要有才者,皆可为官。就是帝王,你无才无德也得让贤。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尚同——谓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如家君服从国君﹑国君服从天子﹐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尚同是与尚贤相辅而行的行政管理原则.墨子认为,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纷乱.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的尚同思想是高度的集权主义,实施自上而下的控制与有效管理.它要求一切统一于上级,从组织系统的领导关系到思想意识,都要绝对地统一于上级,服从于上级,绝对不许反其道而行之。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天志——天志,意指在人伦社会秩序之上,有一个非人层次的高级存有者「天」,扮演着主宰人伦秩序,并施予赏善罚恶功能的角色,天以他的意志来作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墨子认为上天的意志对所有的国家和人是一视同仁的诸子百家墨家,也是可以明示衡量所有的对与错,天志于是成为人文世界最应追寻奉行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墨子的宗教思想。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明鬼——认为鬼神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理论。鬼神的特征、作用和“天”大致相同。鬼神和天一样,有意志和目的诸子百家墨家,也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所以墨家宣扬这么多鬼神存在,其最终目的也是告诫世人做事要心有底线。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非命——针对儒家“天命”思想和贵贱等差观念而提出的,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墨子认为命定论使人不能努力治理国家,从事生产;反而容易放纵自己,走向坏的一面。命定论是那些暴君、坏人为自己辩护的根据。在墨子的“非命”说中,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国家的治乱,也不是命定的,而是君主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所以墨子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还是要靠自己。墨子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而不是依靠上天的恩赐,平民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这就是强调人为力量的重要性,反对坐享其成的消极思想。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非乐——墨子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节用——节用是墨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墨子认为,古代圣人治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适用就够了。而当时的统治者却在这些方面穷奢极欲,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甚至让很多男子过着独身生活。因此,他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

节葬——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墨子根据节用原则,激烈反对儒家的厚葬和三年之丧,而主张“节葬”、短丧。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

三、墨家的消亡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学派本来在墨子的整合下,很好的协调了墨徒们的兼容性,使其共同为墨家发展做出贡献。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墨家各个流派已经崩分离析,最终形成三大流派。三派看似同出一脉,但彼此在思想上开始有了严重分歧,甚至到了互不认同的程度。

有相里氏之墨(秦墨),秦墨的相里勤,此派注重科技研究,非常务实。帮助秦国的原因,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

邓陵氏之墨(楚墨),楚墨的邓陵子,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到处行义。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世界。

相夫氏之墨(齐墨),齐墨的相夫子,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包括起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墨家三派活动于战国中后期,并逐渐衰落。秦朝统一六国,墨家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就已经遗失殆尽。汉武帝时期。董卓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彻底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消失。

曾经与儒家相提并论,非儒及墨的墨家为何会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的逻辑未必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又未必是不能解释的,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一是时代的变化,失去存在基础。墨家活跃期为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墨家思想自战国时代以后开始衰微,至之后基本消失,诸侯征战,百姓流离失所,渴望安定。墨家所代表的群体,是当时新兴的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墨家的“兼爱、非攻、非命、节用”等理念,是能够维护他们利益,所以在这一时期墨家迅速崛起壮大。进入秦汉时期,国家进入大一统局面。新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在经济上私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文化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时代的变化,让墨家思想没有存在的基础。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二是思想理论超前,有悖统治阶级需求。任何一种思想,能够延续下来,并发扬光大,它必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无论是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儒家讲究的仁义礼智,就是用仁爱和礼法来管理社会;法家讲究的是用规矩、秩序,乃至用暴力机器来管理社会。而墨家讲究的,符合现代社会民主、自由、平等理念,其理想太过超越时代背景。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等,不就是我们2000多年以后现在社会所倡导博爱、反对战争、反对特权、人人平等、勤俭节约,积极向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思想嘛?这些思想体系脱离了春秋战国时代尖锐复杂的社会实际,根本难以在统治阶级层面起到指导作用;就是秦汉以后,这样的思想完全就是在革封建统治者的命墨家思想自战国时代以后开始衰微,至之后基本消失,是皇权统治者不能容忍的,他们岂能让墨家思想流传于世。

诸子百家之墨家的兴起与没落

三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影响,后世没有传承。秦一统六国,天下局势大定,所谓相互征伐基本不存在,“兼爱”、“非攻”等墨家核心观念,没有社会需要的基础,自然而然影响力要下降。及西汉定鼎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与历代儒客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此后,历史发展虽然再有动乱时代,但每一王权也是在为统一天下的努力,墨家思想也提供不了理论依据。此外,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才华横溢,是个很好的领导者。但是在墨子之后,墨家几乎没有能担当大任的人。就比如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后有各朝各代的儒学大师像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等都在不断发展儒家学派,而墨家却没有另一个声名赫赫的墨子带领墨家继续发展了。其次,墨家的管理十分严苛。他们提倡节俭,因此生活得十分艰难。在其他的学派生活得十分舒适的时候,这样的心理落差尤为明显。于是,墨家学派有的信徒渐渐受不了清苦的生活,纷纷离去。墨家的推崇者也越来越少了。没有了后人,墨家自然难以为继。